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3)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3)

接下来说的另一个措施,“就是把孩子卖给一个富有的人家,在那里她会成为一名仆人”,为主家“工作直到成年。这时她们会得到一笔嫁妆,然后结婚,并成为自由人。这些从购买的儿童成长起来的妇女可以得到作为母亲的一切权利,她们的出身并非污点”。也不是没有反省和批判,就说对买卖儿童吧———这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帮助了众多的家庭,甚至增加了他们的人口。但我们不能不加责备地接受这种做法。显然,经济上的困窘迫使这些可怜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分离。同样明显的是,只要穷人的命运不改善,尤其在农村,———也就是说,只要这种做法的根本原因不消除———用法律手段取缔“儿童买卖”,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比这种制度本身更不好的后果。自从民国建立以来,法律禁止这种习俗的延续,但只得到不严格的实施。这论述可谓严谨圆通了。须知,这里是在反驳“杀害女婴”的说法,承认有这种情况但没有对方说得那么严重。不要的女婴并非大都杀害,还有另外的办法可以让她们存活,至于这另外的办法是否人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纽约,或许是一时的困窘,或许仅仅是为了体验一下打工的感受,志摩曾在乔治湖畔一家饭店打过工。他的职务是打杂,每天要推饭车,在厨房和饭厅之间来来往往地走。饭车上装着一二百个碗碟刀叉之类的餐具,都是要他洗刷的。每次推着小车在轨道上走,口里唱着歌,迎着习习的和风,感到一种异样的兴趣;不过这也仅仅是在疲劳之极的时候所略得的休息罢了。实在说来,做这个活儿是极苦的。有一天不知怎样,车翻了,碗碟刀叉都跌了下来,打得歪斜粉碎。志摩非常惶恐,后来幸亏一个西班牙人———他的助手———帮他把碎屑弄到阴沟里去,可怜他当时两手被碎屑拉破,满是鲜血。事有凑巧,就是这一天,他回到住处,接到正在罗马游览的梁启超给他的信,信上写着几句话:“顷在罗马,与古为徒,现代意大利,熟视若无睹!”梁先生的意思是说意大利风物之美,都在古罗马的遗迹,与现代之意大利丝毫无关。然而,梁先生绝不会想到,他这种高洁的志趣,与他弟子的狼狈处境,是多么的难以协调。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与刘叔和同船赴英,拟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船过大西洋比斯开海湾的那天,天时骤然起了变化。岩片似的黑云一层层累叠在船的头顶,不漏一丝天光,海也整个翻了,这里一座高山,那边一个深谷,上腾的浪尖与下垂的云爪相互的纠拿着;风是从船的侧面来的,夹着铁梗似粗的暴雨,船身忽左忽右侧地倾欹着。这时候徐志摩跟刘叔和两人,在水泼的甲板上来回地走着,哪里是走,简直是滚,多强烈的震动!霎时间雷电也来了,铁青的云板里飞舞着万道金蛇,涛声与雷声震成了一片喧阗,大西洋的险恶的威严在这风暴中尽情地披露了。“人生,”志摩指给叔和说,“有时候还不止这凶恶,我们有胆量进去吗?”天气的情景益发激动了他们的谈兴;从风起直到风定,从下午直到深夜,两人在沉酣的论辩中遗忘了一切。以上是徐志摩在《悼刘叔和》文中写的赴英途中,船过大西洋时的情景。这次离美很突然。按原来的计划,是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肯定拿得到,只要待下去就行。是大哲学家罗素的诱惑,让他临时改变了主意,连硕士论文都没做完就走了。在《我所知道的康桥》文中,徐志摩说———我到英国是为要从罗素。罗素来中国时,我已经在美国。他那不确的死耗传到的时候,我真的出眼泪不够,还做悼诗来了,他没有死,我自然高兴。我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认真念一点书去。不在乎学位,只是要跟有真知的人,认真地念一点书。福禄泰尔通译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罗素访华,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极大的震动,想不到的是,这震动竟波及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让一位青年留学生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罗素访华,赵元任担任翻译。在华期间,发表演说十多次,每个讲题自成一个系列,共是五个讲题,依次是“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社会结构学”。当时称为“五大演讲”。看看这些题目,就知道会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多大的震动了。罗素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反响,通过报纸很快就能传到美国。说罗素“那不确的死耗”,是这样一件事:1921年3月14日,罗素应邀到保定的育德中学讲演,其他人穿着外套都冷得发抖,罗素却要显示他的绅士风度,拒绝穿外套,结果着了凉,患上了急性肺炎。送进一家德国人开的医院,整整两周胡言乱语,昏迷不醒。当时中国的各大报纸每天都报道他的病情,去医院探病的人络绎不绝。日本一家报纸甚至报道罗素已经不幸病逝,有人匆匆发来了讣告。好在那位德国主治医师医术高明,北京的洛克菲勒研究院又及时提供了抗肺炎血清,幸免一死,于3月29日脱离危险状态而开始好转。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缘分的天空--徐志摩与陆小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缘分的天空--徐志摩与陆小曼
上一章下一章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