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租农场当农民(图)
1976年冬,袁伟民被任命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就在袁伟民走马上任,率领新组建的队伍开进漳州基地训练的时候。高中毕业后的陈忠和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与当时的大部分毕业生一样,如果考不上大学,又进不了专业队,那只剩下华山一条路:“上山下乡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当时,陈忠和因为身高不够基本要求,进不了专业排球队大门。有人说,当时如果排坛早有“自由人”规则就好了,陈忠和就是一个合格的选手。世界上的事,就这么好事多磨。1976年7月,陈忠和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有人说,上山下乡对于陈忠和,是人生的一大珍贵财富。中国知青人才辈出,陈忠和也是其中的一员。就如相声界出了姜昆、导演界出了张艺谋、影视界出了刘晓庆一样,知青生涯是他们阅历积累的第一步。2003年,成了世界冠军教练的陈忠和回忆此事时,微笑着对笔者说:“我下乡的地方叫做秋租农场……”与陈忠和同批下乡的人,表面上是响应召唤,义不容辞,其实,不管什么说,心里总有暗淡的一面。因为,毕竟是走出校门和家门,直接到农村第一线,接受生存的挑战。陈忠和是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他默默收拾行装,在母亲的千叮咛万嘱咐中,在父亲的护送下,来到了离龙海市区13公里处的东园公社秋租农场,插队当知青。知青生涯是艰难困苦的,农场的生活是单调的。陈忠和没有更多想法,他只是努力去面对。与陈忠和同批插队的知青队长、现某商场经理郭柏川回忆道:“陈忠和很随和,干活出工很卖劲。乡下就是这样,我和陈忠和有时也会陷入一种无奈的心境之中,常常会扪心自问:难道就这样一辈子沉寂在乡下?也就在这一阵子,我们都学会了抽烟、喝功夫茶。不过,陈忠和是乐观派,他不管干什么农活,都是有说有笑的。一日三餐,就着食堂里的粗茶淡饭度时光。白天,他和农民一样,面对黄土背朝天,耕地种粮。晚上,他和大家一样,守着烛光打扑克,或者谈天说地。对了,陈忠和喜欢打扑克,打得挺好。他的特点是打赢了大笑,打输了也笑。”陈忠和的另一位“插友”说,陈忠和朋友多,人又和气。他撑船到镇里出售西红柿时,常常是半卖半送的,上千斤的西红柿,一天之内说说笑笑中,可以全部脱售。知青队人均土地**亩,人少地多,水田又大都是种水稻,知青们农忙时节总是忙不过来,起早摸黑连续干,累得人都站不住了。点子多多的陈忠和也在考虑,他知道光凭知青的力量是难以承受的,便建议知青队长以“雇工帮忙,搬兵救驾”的方法来解决。陈忠和与郭队长联系了当地农民来帮工。他俩骑着自行车往返走了几十公里,到石码镇上买来“手抓面”、“五香条”等地方风味小吃,款待农民。当地农民的插秧、收割技术熟练,效率很高,一个顶几个。满打满算,知青队十分划得来。郭队长介绍说,陈忠和这一招后来成了“保留节目”。他上省队后,我们还这样做,农忙变成了农闲,农民管干活,我们知青管招待。陈忠和在农场,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他插过秧、种过地、卖过鱼、售过菜,后来,他还当过农村小学的代课体育教员。总之,陈忠和在农村,前前后后一共干了八个月。当年的“插友”们比较一致的说法是:陈忠和生性随和,“会做人”,他懂得和任何人相处,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或者等距关系。他们说,陈忠和成了世界冠军教练并不奇怪。因为在中国,“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做事”是一阵子的事,只有先会“做人”,才可能会“做事”。陈忠和在“广阔天地”没有白呆,他走出社会的第一步在农村,了解了中国国情,锻炼了自己,感悟了人生。人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事情你都得去面对,去适应,去寻找转机,直至达到那美妙的境界。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