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帷幄发奇想(1)(图)
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尤其现代的名人中,爱好饮茶者不乏其人。
大文豪鲁迅妙论喝茶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他品茗构思,才有一篇篇精品佳作。
大作家林语堂先生是漳州人,他以品茶出名,曾以女性佳人喻茶道:“第一泡犹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16岁女郎,第三泡则是少妇了”
当代作家贾平凹也曾风趣侃茶,他说:“吃茶是大有名堂的,和尚吃茶是一种禅,道士吃茶是一种道,知识分子吃茶是一种文化。
所以,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混浊世事中的清醒的表现”
这样看来,陈忠和的饮茶,可以说也是一种品格的表现。
其实,陈忠和除了赏榕品茗外,他还是一个“大烟枪”
,专门吸闽南话所说的“厚烟。
当然,吸烟不利健康,大家都劝他少吸点。
有个球迷叫“婵娟”
的,在网上为陈忠和献上一首打油诗,题名为《少帅陈忠和》。
诗中把陈忠和的兴趣爱好融入意境里,把陈忠和的昂扬的精神状态,全写了出去,也写活了。
吐纳风云观烽烟,品茗帷幄发奇想。
赏榕定夺腾飞策,排坛华山好论剑。
“吐纳风云”
当然是指陈忠和吸烟时,凝神分析世界排坛局势,不会是练气功;“品茗帷幄”
更清楚不过,是指陈忠和在饮茶之际制定组队思想,设计全新阵容;“赏榕定夺”
也很白,是陈忠和玩赏盆景之中,定下中国女排破敌腾飞策略;最后一句就是指陈忠和率队开进世界排坛,在“华山论剑”
中技高一筹,终于勇夺世界冠军。
其实,陈忠和的兴趣很广泛,打网球、打扑克、开车、听音乐,只是因沉迷排球事业,这些大都荒废了……2003年11月23日,星期天,是常规的福州网球球友活动日。
陈忠和重回福州的第二天,马上兴冲冲地带着妻儿,来到网球场上调节一番。
陈忠和说,到网球场上活动活动,是放松身心的最好的运动。
陈忠和给网球友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来,他回到福州,大多爱在网球场上健身。
陈忠和感叹地说,由于在中国女排训练、比赛繁忙,已经有8个多月没有摸过网球拍,技术也生疏了。
这次回榕,就想多打几场网球,调整调整。
在队里,陈忠和的另一“兴趣”
,是倡导队员自编自“演戏”
,活跃业余生活,化解心理压力。
队员们多才多艺,倒也乐于投入其中。
2003年春,中国女排在漳州集训。
陈忠和的妻子李东红到基地探亲,没想到冯坤私下偷偷向她哭着,倾诉一肚子的委屈……“师母”
李东红当然要过问一下,劝陈忠和对女孩子,注意一下方式方法。
陈忠和解释说,“难为她了,二传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她必须成为全队的核心,我批评她是最多的,她哭的也是最多的”
陈忠和认为,训练中队员们受委屈是难免的,有的委屈是我故意加在她们身上的。
她们哭鼻子,情绪受影响,让她们自己去调整。
在训练中把委屈受够了,比赛中的情绪波动才会小。
陈忠和说:“不过,我从来不让队员的委屈过夜。
队员的心里不能打结,结打多了,成了千千结,球肯定打不好。
我会找队员谈话,都让她们笑着离开。
问题解决以后,我会说一些笑话。
只要她们笑了,我就知道思想上的包袱放下来了”
漳州封闭集训100天,队员的心理和体力上都达到了一个极限。
突如其来的“**”
疫情,也让原定出国比赛的计划随之泡汤,烦躁情绪在队员中蔓延开来。
为了不让队员感觉每天集训的枯燥,陈忠和想尽办法,找到了一个劳逸结合的办法,就是“自演节目。
他把全队分成主攻组、副攻组、二传组和陪练组,自创自导自演生活剧,演自己的生活,也演社会上的事情。
每到周末晚上,冠军楼内就会传来爽朗的笑声,集训之余充满着最大限度的人情味。
陈忠和这种“兴趣”
,现在成了队里的传统之一,他带头上台唱《爱拼才会赢》。
至今,队里的保留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
这种活动的最大好处是让全队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
文艺细胞较少的陈忠和,通过这些活动,也有若干进步。
现在,说起中国女排的演艺才华,陈忠和常会露出得意之色。
陈忠和说,我们当教练的都敢上台,队员怎么会差啊?在他看来,大部分的队员都是唱歌高手,还有几个小品演员。
自己创作出来的小品短剧,既反映训练生活,又非常“搞笑”
,每次演出都把大家逗得笑弯了腰。
2004年郴州训练期间,一场由中国女排自编自导自演的“雅典之星”
中国女排文艺表演大赛在基地举行,许多记者看过后大为惊叹,说陈忠和果然没有夸口。
队员们每周只有短短半天的假期。
陈忠和提前四天让各小组出两个节目,活跃一下气氛。
这下姑娘们忙开了,除了常规训练外,大家齐心协力,组织了一台妙趣横生的晚会。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