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吃(3)
除傣族外,布朗族的饮食也很有意思。
主要表现在制作简单。
以前由于较贫穷,“家里除了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铁锅之外,很少使用铁质器皿。
不少群众用砂锅煮饭,用竹节做碗、勺、匙,甚至舂盐和辣椒的器皿也是竹盆,用竹筒代茶壶的现象更是处处可见”
(征鹏、杨胜能语)烹饪方法以清煮为主,缺油寡盐也能对付。
为节省碗筷,每人端着一段芭蕉叶盛饭盛菜,用手抓着吃。
真会就地取材啊。
当然,现在富裕多了,早已结束了手抓饭的历史。
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布朗人在野外劳动时没有锅灶的情况下,也能想出办法做饭。
布朗族名菜卵石鲜鱼汤即是一例。
除当场捉到的活鱼和随身携带的一点盐巴外,不用任何佐料:“只要在沙滩上刨一个坑,在坑内铺上几层芭蕉叶代替铁锅,然后装上清水和鲜鱼,再将河中卵石取来放在火塘(或野外火堆)内烧红,又将烧红的卵石一个接一个地投入装有清水和鲜鱼的芭蕉叶‘锅内’,于是不用锅不用油的鲜鱼汤便烧成了。
这种鱼汤味甜,而且有烧石的干香,吃起来别有风味”
(引自《西双版纳风情奇趣录》)这是渔民或猎人在野外抓到鱼后,既馋又饿,临时想出的笨办法。
仔细推敲,又一点也不笨。
聪明着呢。
还有谁能在没有火堆支架和锅的尴尬境地里,做出既解馋又抵饿的鱼汤?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很会让“脑筋急转弯”
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必须带着火种。
否则绝对喝不上鱼汤,只能改吃“三文鱼刺身”
了。
西双版纳的村寨,家家都有火塘。
靠火塘做饭,靠火塘取暖,夜间还靠火塘照明。
我去爱尼人家中吃过包烧肉。
圆形篾桌支在火塘边,以靠近火塘的席位为首席,一般留给长者。
包烧肉,就是将瘦肉剁细,加上苤菜根、香蓼、芫荽、辣椒等佐料,用芭蕉叶裹上三四层,埋于火堆内,主人和客人一边聊天一边等肉慢慢烧熟。
扒拉出来,剥开烧焦的芭蕉叶,喷香。
客人也顾不上客气了。
坐在火塘边,还可以用夹棍烤鱼、烤肉。
通常将鱼或肉剖开,抹上各色调料,夹在特制的棍子上,伸入火塘中慢慢烘烤。
饮食因为带有游戏般的可操作性,而充满乐趣。
想起西双版纳的民间饮食,我仿佛就看见一口深挖在屋子中间的经久不熄的火塘,上面支有铁三角架,吊着铁锅、砂锅啊什么的。
锅里煮的什么,要等盖子揭开了才能知道。
可我已提前闻到了泄密的香气。
我还看见火塘边被映红的一张张面庞。
火光使他们的表情更为神秘,也更为丰富。
不知多久以后,火塘会废弃,里面残留有陈年的灰烬。
当地人,迟早要改用煤气灶做饭。
方便倒是方便了,是否也会缺少一些古老的乐趣?我很尊敬并羡慕那些在火塘边长大的人们。
他们体会过真正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