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3)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3)

“80后”

不管是在写作方式还是在精神气质上,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他们的写作与整个时代和社会构成了一种对应的关系。

后现代社会没有什么是新的,事物的更迭以数量级递增的方式完成。

韩寒的文人式写作在他们这里已经过时,他们在面对这种陈旧的写作方式时,无疑像面对着几千年前陈腐的僵尸。

一种修辞的确立必然以对另一种修辞的敌视和牺牲为前提。

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昔日的“精神教父”

为何成为今日的众矢之的。

今天的“80后”

写作已经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而不再是《三重门》一统天下的时代。

韩寒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尴尬处境是:昔日的市场已经被切割,自己的话语空间也已经被挤压。

尽管韩寒还凭藉着昔日的声名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能够有机会接受大众传媒“炒回锅肉”

式的热点回顾,但就当下“80后”

写作(不管是地上还是地下的写作)而言,他的辉煌已经一去不返了。

然而,面对这样的处境,韩寒并没有王蒙般“审时度势”

的能力,他不仅未能坚持自己的语言道路,反而丧失了自己最后的一块阵地。

不管是《通稿2003》以叫嚣来掩饰思想的贫瘠,还是《像少年啦飞驰》编织蹩脚的故事,都已经把《三重门》的语言魅力消磨殆尽。

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个人言说方式即意味着对存在的发现与维系。

一旦个人言说方式丧失,那么个人的写作就将淹没于平庸的群声中。

即便写作行为仍然继续,但注定只能是没有生命力的苟延残喘,这也是致使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创作生命短暂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个人言说方式包括了写作的内层空间和加以自我阐释的外层空间。

而韩寒个人言说方式的丧失经历了一个从内向外不断坍塌的过程。

对《三重门》时树立起的写作方式的放弃导致了韩寒文本质量最致命的内伤,而由于媒体炒作、商业运作,以及由此引发的敏感话题,使得韩寒个人言说方式在社会上无限膨胀。

就如同一个被蛀空了的大树,尽管外表可能枝繁叶茂,但仍然逃不掉凋零枯萎的结局。

对浮躁的时代而言,再烫手的山芋也难以激起看客长久的兴趣。

当“80后”

迅速崛起以后,“韩寒现象”

的社会影响也被挤兑得支离破碎,这样一来,韩寒个人言说方式的外层空间也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

个人言说方式的流失使得韩寒的写作难以为继,一本《毒》就足以说明这样的状况。

而他与新崛起的“80后”

的严重分歧也使他难以加入到后者的团队。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2004年,韩寒这个昔日的诸侯大国已经落得个偏安一隅的下场。

尽管他仍然坚持写字出书,但已不见当年口出狂言的姿态,与其高傲的孤独不如低调的生活,时间很快地就磨平了他的锋芒。

个人言说方式的流失上演了一出现代的“江郎才尽”

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对于这样的一个时代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江山代有才人出”

,对于“80后写作”

而言,新旧更替的速度已经快得远远不是以“代”

来计算的了。

韩寒,这个昔日的“新星”

尽管已经沉没(就目前而言),但他对于“80后写作”

的意义却不应该轻易的就被抹杀掉。

不管以后他是就此湮没无闻,还是东山再起,不管他是赞誉盈耳,还是被诟骂批判,他的存在都已经具有了历史的意义。

我想,如果文学史要记载下风起云涌的“80后写作”

的话,“韩寒现象”

一定会成为不可缺失的第一笔;如果若干年后,人们站在未来回望这个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的时代,“韩寒现象”

也将会成为一道难以遗漏的风景。

韩寒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时代的大门。

就在大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无限的可能性从门外蜂拥而入。

一批批的年轻的作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批批新鲜的写手开始酝酿着一场新的文学潮流。

尽管这把钥匙很快就破损了,但他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面对韩寒,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他就是那把钥匙。

所谓成功,不过是另一种失败●文字在我心里面的位置,不是很重要的。

本来,我也不是很喜欢文字,只是有时候,我觉得,需要写一些东西,倾诉一些东西罢了。

●已经差不多两年没有看过什么书了。

平常只是上网看看新闻……我觉得现在能让我看下去的作品,要么是类似《故事会》的小说,要么就是文字非常流畅优美的。

——韩寒语录(引自小饭主编的《成名?》)是谁把韩寒推到历史面前?2000年6月某个周末的下午,我坐在江南一所中学的阳光灿烂的宿舍阳台上。

那是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日渐迫近,学生们一例面如菜色端坐在教室里蒙头鏖战。

当时的情况是,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特别响亮,而与之相悖的应试教育私下里却继续红火。

高考选拔制度发展了二十几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逼仄,到了20世纪末那几年,竞争空前激烈。

上头不体察民情,放出素质教育的大话,下头天高皇帝远,变本加厉地变相应试竞争——正所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孩子们处在师长的襁褓之中,挂着“被监护人”

的奶嘴无力自择,每天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空有满腹郁闷、悲伤与反抗,却无从着落。

当天下午,正当我陷入例假般的忧郁中无法自拔、放眼四周一片迷茫时,一位班里的倒数生带着一本蓝黑封皮的小说和我撞了个满怀。

此人眼神迷离,迅速从地上捡起书本,口中念念有词,直呼经典经典。

一个小时以后,我被这本书彻底地迷住,并且几乎被改变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十少年作家批判书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十少年作家批判书
上一章下一章

韩寒,一把破损的旧钥匙(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