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和的心态维护人类的感情――访刘小地(图)

以平和的心态维护人类的感情――访刘小地(图)

王鲁刘小地1956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刘小地在生活之中拍下了一些图片,在拍摄之中了参加了一些活动,曾在全国性的“黑白摄影大展”上获得奖项。1996年,刘小地代表江苏教育出版社负责《逝者如斯——20世纪中国民间生活》大型摄影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担任此套图书的执行主编,此书八卷本收录了几十位摄影人共3000多幅图片,在2000年正式出版。刘小地2000年刊行的一套明信片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所有的兴趣是由图片本身引起的,留住识者的眼光。在此刊出他的摄影图片之前,我受好朋友顾铮之托,为刘小地写一篇文章和做一个访谈。顾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摄影人和史论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活动家。近年来顾铮先生与摄影领域其他一些优秀的人士,为推动中国摄影的发展尽心尽力。我之可以蒙受所托,仅是因为我与刘小地是多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此也表示对他们其人和其事的敬佩和信赖。问:距离你拍摄的这些图片,20多年已经过去了,那时无论是摄影的器材和视觉艺术的概念大家都不太熟悉,你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吗?答: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基于当时的开始。由于陌生而相对单纯,但是有些事情还是相当清晰,不同于现在,由于熟悉而相当复杂,仍然有些事情还是相对模糊。器材和概念也一样。问:你什么时候有了拍照与图像的意识?答:拍照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清晰的应该是图片的意识,陌生转化为一种平淡。反之,图片的意识模糊,拍照转化为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熟悉是一种陷阱。人们往往不太以拍照的手法看待图像,往往容易以图像的意识看待摄影;不太以摄影的眼光看待绘画,往往以绘画的角度看待摄影。所以,在刚进入美术院校不久,就有了拍照与图像的意识。问:你当时是不是已经注意到摄影与观察的区别?答:毕竟是先有观察后有摄影。观察不以摄影而限制,摄影因观察而流行。观察是摄影的原因,摄影是自我的规限,自我是普遍的元素。问:视觉艺术的概念是不是已经潜伏了社会学的含义?答:图像的意识源于“视觉艺术”的范畴,清晰不仅是一种感官的概念,清晰包含着观点和立场,观点和立场自然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概念。摄影与观察的区别,即是把观察归于“视觉艺术”的范畴,意在借助普遍的元素构成日常的意义。问:个人的心情已经影射社会的环境和生活的心态,你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态?答:日常的意义维持平和的心态,通过摄影的方式体现观察的结果。基于对“视觉艺术”的理解,日常的意义并不平庸,日常的意义与人类的情感和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也是可以维持心态平和的基本保证。问:能不能说一下你当时使用的器材和一些具体的方法?答:当时能拥有一部简单的相机就已经很满足了,我所用的是一部平视取景的国产135相机。在家里布置了一间临时性的小暗房,自己洗印。方法也很朴素,各方面都容不得有过多的选择,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那个时候过着一种集体的生活,每次外出回来,就是想把照片尽快洗印出来,大家看着高兴高兴。问:对于当时的做法,你现在怎样看?答:现在也还是这样,只是环境不同,对象不同,感受不同了,日常的意义没有改变。问:现在回过头来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些图片?答:回过头再看这些图片,观看的角度不同了,观点的用意还在,以后再看或许还会是这样。问:你如何看待心情和心态?答:当下和时间,个人和社会,摄影和观察……心情和心态与这类的关系,应该是一样的。问:日常生活的环境影响个人的心情,因此人类的感情也是对日常生活环境自然的关注?答:是这样的。结语:问题还原到观点,观点只是交待个人与生活的联系,民主的观点是生活的立场,希望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维护人类的感情。谢谢你。□(采访人:王鲁地点:上海时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世纪转身:中国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忆
上一章下一章

以平和的心态维护人类的感情――访刘小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