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英雄(6)(图)

本土英雄(6)(图)

或囿于电检,或碍于投资风险,香港导演一如其他娱乐电影的同行,提起政治都是转弯抹角的。他们会对殖民地统治者时加嘲弄,在银幕上,英国人若非野蛮的混蛋,便是趋炎附势的应声虫,又或自负蠢钝的波士。女警在《执法先锋》(1986)中说了一句“放屁”之后,镜头马上接到警队的狮子独角兽徽章。港片处处可见中国大陆及“九七综合症状”的指涉,纷陈的处理方式显现本土文化对话幅度之广。有些影片似乎颇顺应未来回归,如林岭东的《圣战风云》(1990),片中香港警察在广州逮住疑犯,当地公安局长宣读国家政策:“我们也希望香港安定和繁荣。”黄志强的《省港一号通缉犯》(1994)结尾,中港两地探员欲缉捕杀人狂,却同为官僚制度苦恼不已,专业精神使他们惺惺相惜:“我们当警察的不懂谈政治,只懂得抓匪徒。”

其他影片对殖民地与中国的关系,态度就更加错综复杂。张建德认为,香港电影自70年代开始便常认可以“天下”为本的“抽象民族主义”思想,天下即祖国的道德及文化传统,而此一态度,与忠于“国家”这样一个政治实体是有很大分别的。不管内地、台湾或英国殖民地,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很可能是**的,因此,港片显示本土忠于中国历史及传统的同时,对政府体制却抱怀疑态度,甚至还揶揄嘲讽。从数部犯罪惊险片所隐含的批判观点来看,可证张建德所言非虚。港片中的政治观点,往往以含沙射影方式表达。监制施南生1988年说:“你若要谈现时的政局不安,便得用象征方式,以中**阀时期做背景。”

若以奥利华·史东的标准来看,港片对权威的讽刺也许只属小儿科,但在没那么炫耀造作的电影传统中,却属意料中事。与直接露骨的政治批判相比,间接指涉与插科打诨所引起的争议较少。

这样的场面,一如我访港那天晚上黑社会在大华戏院门外舞狮,皆说明港片吸引本土观众的其中一环,就是黑社会。有的士司机唐突地跟我说:“我不会上戏院,那是黑社会操控的生意,电影都把他们写成好人。”香港是黑社会世界之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黑社会帮派一直干的,都是收取保护费,偷运毒品,操控赌博及卖淫等勾当。他们势力伸展至亚洲各处,甚至远及欧洲与北美等地。黑社会参与影业的情况由来已久,他们不少人亦是龙虎武师。

80年代间,香港大众传媒开始美化黑帮文化,这方面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有《英雄本色》(1986),片中作Armani打扮的黑社会分子展示了赚人热泪的兄弟情(图)。与此同时,黑社会开始投资蒸蒸日上的影业,拍片洗黑钱。影星与导演则遭黑社会欺压,被迫给他们开设的电影公司拍片,期间发生的事件,先后有胶片失窃、殴打、谋杀及至少一宗炸弹案。1984年成立的大电影公司永盛,一般人都认为与黑社会有关。永盛现老板向华强,被指是大社团“龙头大哥”的兄弟。向华强也来港片惯见打眼色的一套,在永盛制作的“赌神”系列中扮演木口木面的黑社会保镖龙五。他身上的蝎子纹身是越南华人的象征标志,给角色(及作为监制的自己)增添了神秘感。

小马哥与豪哥在《英雄本色》中一派春风得意的景象

徐克回忆向吴宇森提议拍《英雄本色》时说:“我们谈了很久‘英雄’这概念。是时喜剧片当道,投资拍一部浪漫暴力片殊非轻易。”影片的成功,引发连串有“英雄片”之称的黑帮电影的抢拍潮。当地对何谓英雄主义不断重新评价,是环绕港片进行的文化对话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

中国英雄故事,可追溯到9世纪,有文字及口述两种方式,但最适合拍成电影的传统方式,到19世纪才以连载流行小说的形式出现。武侠英雄就像所有民间英雄一样,武艺高强。马家辉指出,他们并非为社会群体或抽象的理想卖力,而是仗义为某些人讨公道。中国历史上多的是**与贪婪的统治者,一向没有诉诸客观公义原则的传统。因此,在深入民间的故事里,英雄若非以武犯禁的独行侠,便是精英统治阶层的对头人。中国游侠与西方骑士传统背道而驰,他们不会效忠女人,甚至不会爱上女人(纵或会有女侠相助)。侠士至高无上的做人原则是忠诚,是对家庭,尤为对父亲的忠诚,也是对友人或“兄弟”的忠诚。

走此英雄路线的华语片早于20年代已告诞生,更成为往后数十年不少侠义故事及神怪武侠片的基础。武侠小说作为流行小说的一种形式,至今依然盛行。马家辉在一个精采的研究中指出,60年代的武侠片、70年代的功夫片及80年代的黑帮英雄片,悉数有依从英雄主义侠义观念的倾向。那里没有法律的诉求,英雄定会有仇必报,又须依赖朋友和师父此等明显有着父亲形象的角色。要是给友人或老板出卖,英雄会痛苦失望到极点,但报复也来得极可怕。

尽管这种英雄主义观念的影响力很大,但却似乎没有统统取代了其他观念;文化对话也催生了不同的变奏。冯若芷指出,港片固然有悲剧英雄,如周润发,也有喜剧英雄,甚至反英雄,如周星驰。部分经典武侠片中,英雄主义借高强武艺表现出来,但英雄也会有缺点,需要克服,如《新独臂刀》(1971)的主角(姜大卫)给阴险的高手(谷峰)打败后学会韬光养晦。此外,“集体英雄主义”观念亦颇常见,包括从《十四女英豪》(1972)的杨门女将,到《残缺》(1978)及《街市英雄》(1979)中武器或武艺各有所长、联手作战的武士。功夫喜剧则重新界定英雄主义,英雄可以仅是拥有惊人忍耐力(如成龙电影),或够机灵乖巧(如《人吓人》中的洪金宝,1982)。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本土英雄(6)(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