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四海(8)

中华四海(8)

获准国内公映的几部主要影片,特别是成龙的,都很卖座。1994~1995年间,国内与香港公司以分账方式放映部分港片。不少观察家认为,1997主权移交后国内很可能全面开放市场,香港回归后也许会成为中国的好莱坞。然而,中国大陆在1995年开始,给合资制作订出新例,规定剪辑及配音工作必须在国内完成,底片也必须留在国内。台湾资金的《风月》(1996)制作成本高昂,原以为可在国内公映,但结果不获电检通过。与此同时,国内院商开始偏爱好莱坞卖座片,逐渐霸占了大部分的进口配额。1998年,各大城市都以放映西片为主,港片仅在较小城市或乡镇地区放映。一如在亚洲其他地方,港片在中国大陆培养了观众的新口味,但事实证明好莱坞更能在这方面满足他们。进军国内受阻,海外市场萎缩,再加上好莱坞片渐受欢迎,以及录影盗版的出现,在在使人担心香港影业快撑不住了。90年代中开始,香港导演有两道主要的生存板斧:一是泛亚洲合资制作,一是转向地道特色;可他们仍然变不出戏法。1997年新上映港片不足100部,入座人数再下跌8%,进口外国片票房总额超前本土作品,前者是53%,后者47%,乃数十年来的首次。好莱坞票房收入稍微超过总额之半,对多数国家来说,守住半壁江山已是喜讯,但对香港却象征了权力转移,本地电影界士气大挫。1997年10月,特区新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公开表示会设立协调本土制作的电影办事处,且承诺拨地兴建大型片场,以推动香港影业发展。与此同时,电影玩家另觅理想制作地点,有监制甚至开始投资台湾片,与港片全盛时期的做法背道而驰。1997年~1998年亚洲出现金融风暴,香港影业更加兵荒马乱。纵使亚洲观众依然蜂拥跑到新型舒适的多厅影院,但依然垂青港片的马来西亚、印尼、南韩及泰国等地的院商及发行商,却以贬值的货币做生意。院商不敢提高票价填补差额,便要求香港供应商延期结账或减价。1998年春,东南亚电影公司买片量减少,港片产量进一步萎缩。当地影市不景的惨况,从嘉禾连串灾难可见一斑。嘉禾旗下公开上市的发行及放映公司嘉禾娱乐公司,1998年上半年亏损600万美元,但拓展多厅影院的业务骑虎难下。为挽救公司,邹文怀同意与澳洲实力雄厚的院线VillageRoadshow分享娱乐公司的控制权。与此同时,邹的长期拍档何冠昌逝世,成龙又退出娱乐公司的董事会。其时,正值政府拍卖将军澳大幅土地作兴建高水平制作设施,以邵氏为首的一伙买家联手投得,嘉禾却竞投失败。是年秋季,嘉禾迁出钻石山斧山道片场,邹文怀宣布考虑迁移往新加坡。1998年夏,与我到大华戏院看《97古惑仔战无不胜》的时间相隔了一年许,《纽约时报》记者无意中撞进《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开播日的戏院,座上只35个观众。你只需付美元,便可沿街买到该片的VCD。港片成本大幅削减,制作少得可怜,电影人梦想破灭,香港影业几乎跌至谷底。最成功导演之一陈嘉上,得减薪75%。当地影评人方保罗更宣读悼辞:“我看,大家熟悉的香港影业完蛋了。”香港电影50年来一直是区域性企业,如今却被迫回归本土,可惜本地观众几已跑光。然而,香港不少最出色影片,却在1993年影业衰退后出现。正所谓文穷而后工,财政绝境也许使导演更无顾忌实验新意念新手法。与此同时,导演在更白热化的竞争及技艺传统的影响之下,都想拍摄创新与过瘾的东西。黄金时代已一去不返,香港影业将变得跟多数本土电影一样,每年只少量制作,有艺术价值的也有几部。然而,排众而出的作品,大抵仍坚守着大众电影的准则与做法。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
上一章下一章

中华四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