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3)
他向我要过手里的旅游指南。
“看看这上面怎么介绍库车的吧。
人口:3万,大概是玄奘时代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三是维族人;宗教:伊斯兰,老城里有三个大清真寺,但有六个佛教遗址;气候:温和少雨,这和唐朝差不多,但我想那时肯定比现在好;本地特产:库车女人和音乐,这是从你们唐僧的时代继承下来的”
我笑了,他是在模仿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对库车的描述。
接着他又自信地说:“别担心,我们会找到玄奘时的龟兹的,就在克孜尔千佛洞的墙壁上”
“但愿如此”
嘴上这么说着,我心里并没底。
我们找到了一个旅馆,匆匆吃了顿午饭,便向克孜尔千佛洞出发了。
开了大约一小时,在一块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洲边上停下来。
一条土路蜿蜒在灌木与树林间,一直通向前方的山。
山脚下是一丛白杨树,它后面数十个佛窟悬在巨大陡峭的山岩上。
克孜尔在维语里的意思是红色,在正午的日头下果然炽热如火。
玄奘在他的书中没有谈到这些洞窟,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洞窟当时叫什么,但他一定来过此地。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石窟,也是当时西域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公元3世纪,建成于公元9世纪,6至7世纪时声名最盛,正是玄奘经过龟兹的时候。
根据慧立的记述,玄奘曾探访过龟兹城内外的景观。
但是,最令玄奘激动的是,龟兹是他崇敬的高僧鸠摩罗什的出生地。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
他7岁时赴喀什米尔学习梵文和佛经,回到西域后说法传教,名声鹊起。
公元385年,后秦主姚兴征服龟兹时,特意将他请来,极尽礼遇,奉为国师,并请他主持佛经的翻译。
在此之前,翻译过来的佛经是零散的,而且数量不多。
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之多,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经典,质量之高,开历史之先河。
玄奘学习的佛经很多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直到今天,中国僧人读的《阿弥陀佛经》、《金刚经》和《大智度论》,依然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在玄奘之前,他是中国佛教传播第一人。
龟兹石窟研究院前矗立着一尊鸠摩罗什青铜像,姿态很像罗丹的《思想者》。
正当我打量着它,追想鸠摩罗什传奇的一生和他对玄奘的影响时,阿合默德买好了门票,还带来了导游小贾。
寒暄之后,递上一支烟,言谈间他们得知俩人都在新疆大学学习过。
阿合默德请小贾领我们看看玄奘时代最典型的壁画,小贾却说:“太遗憾了,最美的不在这里,而在柏林,龟兹最有价值的壁画都被德国人挖走了”
他的话正好印证了罪魁祸首勒柯克在《中国突厥斯坦埋藏的宝藏》一书中的记载,他写道:“我们处处发现崭新的,没有发掘过的庙宇,里面是最有意味、艺术上最完美的绘画。
每天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一次次的惊喜,我们生活的烦恼也可以置之度外”
“我尽量找些好看的给你们看,”
小贾热情地说。
他带我们爬上一个陡峭的山坡,我们在205号窟前停下来。
窟内幽深黑暗,乍进洞来,几乎什么也看不见,过了好一会儿眼睛才适应过来,我们发现面对的是一堵白墙。
阿合默德问:“这是什么?”
“你大概已经看过照片”
小贾从兜里掏出一本小册子,亮开手电筒。
“壁画原来就在这个位置,被德国人偷走了”
从书上的照片可以看见,国王和王后站在一个僧人的旁边,他们身穿深绿色的礼服,女人戴着华贵的头冠,男人头上有一道光环。
他们黑发圆脸,面相开朗,神情温和,头微微低着看着左边。
王后伸出手掌,不像是祈祷,更像是一个欢愉的姿势。
“我们认为他们是玄奘那个时候龟兹国的国王和王后。
你瞧,他们的样子像不像在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没准儿就是你的玄奘?”
玄奘告诉我们,龟兹国的国王和王后率全国僧人迎接他,次日在皇宫摆筵设席,为他接风。
玄奘感谢这样的礼遇,但却对主人略有微词。
他说国王懦弱无能,被强悍的大臣摆布。
但不论如何,他们都认识到了与强邻中国修好的重要性,因此想从这个中国僧人身上多了解一点刚刚登基的唐太宗。
龟兹曾于公元384年陷落于前秦兵马,被掠取的战利品装了两万匹骆驼,一万匹马。
龟兹国王接见玄奘后,又向唐朝晋献了一批良马,希望以此抚慰大唐帝国,换来太平。
宴会上,国王下令演奏龟兹乐来招待他们的上宾。
从长安到撒马尔罕,龟兹乐在丝绸之路上享有盛名。
数以千计的龟兹乐人舞伎充斥着唐朝的宫廷,龟兹乐曲和羌笛、筚篥、羯鼓等乐器也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唐乐。
唐代的龟兹乐曲目如《南印度》、《苏幕遮》、《龟兹乐》等,保留至今。
龟兹人并不认为,音乐是否只能用作宫廷娱乐,不适合供养佛菩萨。
用歌舞礼拜菩萨,是他们表达虔诚的最好方式。
佛陀说,音乐令人心地平和,更易于修成**。
丝绸之路上像龟兹这样崇拜音乐的国家独一无二。
小贾说,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上描绘佛陀讲经或打坐时,旁边多有天女散花、飞天起舞、音乐奏鸣。
他带我们来到第69号窟,只见后壁顶上一幅尤为美丽的壁画上,一个"
飞天"
吹奏着笙笛,他半身**,腿上莎笼旋转开来,绕在脖子和手臂上的一条飘曳的长带,使他有"
天衣飞扬,满壁风动"
之感。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