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繁荣不能光盖高楼
中国还不是很富裕,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致富的最佳途径似乎就是大兴土木。在中国,黄色的起重机随处可见,新建的造价超过10亿元的磁悬浮列车使从上海市区到机场只需要7分钟,结果吸引了很多家庭周末前去乘坐,这些观光的人甚至比真正外出去机场的人还多。那么,中国是否过于重视物质投资,而轻视了人力投资呢?那些高楼大厦是否可能威胁中国未来的繁荣呢?对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持肯定态度。几年前,他去重庆参加一个关于资本市场的会议,并参观了一些工厂。赫克曼说:“很多工厂购买了价格昂贵的设备,但不会操作。中国有很多技术工人,但需要技术工人的机器更多。”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他在会议上没有探讨资本市场,而是讨论了中国对于“人力资本”的短视政策。他的讲话引起了广泛共鸣。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1998—1999年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而实物资本的投资大约是这个数字的15倍。相比之下,土耳其的教育经费是其GDP的,印度是,俄罗斯是,菲律宾是,美国是5%。可喜的是,有迹象表明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大学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称,2004年将有250万大学生毕业,而2001年只有120万。但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的孩子却受到当地学校的冷遇。有数据显示,在贫困的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的农民不得不把一半的收入用来支付孩子的学费。新世纪的科技进步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兴旺发达的秘密武器就是重视教育:美国改革了高中体制,使所有新到当地的孩子都能上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德龙还以185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为例,说明了忽视教育的危害。他在文中写道:“当时只有极少数曼彻斯特人发现,英国政府没有为那些到新建工厂打工的民工的孩子兴建学校。但目光锐利的观察家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将日益紧密,而且越来越复杂。到19世纪末,英国特别缺少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而早些年大力投资办学的德国,后蒸汽机时代的电力技术、冶金技术和化学技术等都纷纷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英国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已大大丧失。”中国经济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只有把财力从公共设施工程和高楼大厦转移到学校教育上来,这种成就才能持久。教育带来的好处虽然不会像兴建办公楼那样立竿见影,但它更加持久。中国已放弃了平均主义,允许拉开收入差距,并提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工资,但贫富差距过大难免会导致社会动荡,而教育正是一剂良药,它能使那些贫困人口及其子女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