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马季(1)
姜昆的朋友遍天下,这些朋友,并不都是门当户对,上至国家的一些重要领导,下至寻常百姓,文艺界的就更多了。记得我在写《姜昆外传》这本书的时候,反就他同年发小,我就采访了二十几个,他们中,有的是他的邻居、有的是他的同学、有的是文革中凑在一起演话剧《在列宁故乡》时的革命战友,至于在兵团一起摸爬滚打的铁哥们儿就更多了;这些当初是多个脑袋差个姓的朋友姓的朋友,现在姜昆身名俱泰,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人物,姜昆仍是旧情难忘,朋友有难求到了他。只要他能做到的他一向是竭尽全力,决不摆名人的牌谱。所谓贵人多忘事,在他这儿不存在,有人说,姜昆事多,你求他的事,他不会放在心上。这你可说错了,姜昆这人好就好在受人之话,忠人之事,只要他答应下的,你忘了他也不会忘,这一点无论是圈里和圈外的朋友,可以说,有口皆碑。影视界,有一位专门导女性题材的名导演叫苏克,是姜昆发小童年和少年,他们都是莫逆,文革中姜昆去了兵团,苏克应征入伍。一个是黑土地上的兵团战士;一个是部队里边的医务人员;姜昆从兵团到共和国广播大厦、创作演出了相声《如此照像》使之一飞冲天,且位望日隆。苏克从部队转业后,一心想跻身演艺圈求到了姜昆,姜昆在百忙中把朋友的事,纳入了他的重要日程,他通过关系和中央台的主管领导说好,让苏克先帮助做一些具体工作,熟悉了影视工作的流程之后,再正式启用他。苏克不负众望,很快便掌握影视要领,后分配到北京音像总公司任总导演,在音像公司那段期间,他拍了不少有影响的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在谈起当初姜昆帮他的时候,苏克不无感慨的说:没有姜昆帮忙,我恐怕很难圆上我演艺圈的梦。姜昆在东四北大街居住时的邻居--王德天,小时候他们在一起玩的很好。姜昆成名后曾不止一次的去看望他们一家,发现德天住房困难,他主动把自己多余的房子让给王德天,为此他不怕得罪他的姑母......姜昆的朋友江涛,是当初《在列宁故乡》的编剧之一,自打姜昆去了兵团,他们便中断了来往,姜昆成名后,也不曾有过接触。有一天他突然找到了姜昆,说他准备成立一个音像制品公司,缺少资金,姜昆问需要多少,他说十万,第二天姜昆开着车把十万元送到他的手上,每每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江涛都激动不已......这些鲜为人知的事,不胜枚举。另外在演艺圈一些名人中,有不少,也是姜昆的受益者,姜昆曾为之指点迷津;赵本山是姜昆发现并举荐到中央台春节文艺晚会的。为调著名歌唱家段秀梅,姜昆几次北上......,单弦之王马增惠入党问题,姜昆力排重议,终于让这位老艺人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似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众所周知,姜昆的师父是马季,谈到恩师,姜昆说:"人不能够忘记恩师,相声界没有大学没有文凭,靠什么承认你在行内的位置?就靠师承!光拜了师,老师不带,你不学,那就是徒有虚名。马季老师带我演出,带我深入生活,让我在27岁的时候,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在50多岁向文艺界汇报自己的情况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1977年元旦,我结婚了,5天以后,马季老师带领我们青年人到湖南的桃源县深入生活,搞创作。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了春节,我们了解材料的任务差不多了,大队人马准备回京,一方面过春节,一方面准备在北京创作。这时候我的老师马季说:"我觉着我搜集的材料还不够,你们先回去吧,我在这儿过春节,争取把相声写出来排好再回北京!"出差一个多月了,第二天要回北京的准备工作全做好了,说句实在话心已经飞回去了。但就是在这个晚上,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我去了北大荒八年,没有一年的春节是在北京的家中度过的,这是我回北京的第一个春节,全家都在盼着有一次家庭生活的团聚,这个团聚对于27岁的我来说,也是盼望已久的;我和我爱人新婚,我也想象的出她在家里等待我的心情。但是我也在想,刚刚粉碎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团聚对于在文革中饱受折磨的马季老师,何尝不是一种期盼呢?为什么他要求自己留下来?那一年他42岁,他的儿子马东才6岁,马上就要上学了,他的妻子也是刚从干校回来不久,他不需要阖家欢乐地享受一下久违的天伦之乐吗?一晚上辗转反侧。第二天早上,我对我的老师也是我们说唱团的领导马季说:"马老师,我要求留下来,和您一起在农村过春节,写相声!"开始他不同意,我就磨,磨的大队人马都走了,我陪马季老师留了下来。也巧了,就在大家都走的那天晚上,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马季老师的肾结石病犯了,疼得他床上床下打滚,吃药打针都没用。我虽然二十多岁,但是也没见过这阵势,吓得直哭。那一天晚上,我一直攥着马季老师的手,一边攥着他,一边自己问自己:"马季老师是名家,是我们年轻人的前辈,为了出相声作品,坚持在这里搞创作;我也是相声演员了,写相声,演相声应该是我全部的工作内容,老师怎么干,我就应该怎么干!他有病,和谁都不说,对自己这样严格要求,我什么病都没有,我不更得好好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