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李文华(5)
我有意岔开话题,直言不讳地问道:"人都说居家过日子,没有盆碗磕打不着的时候,您同姜昆合作那么久,偶尔的有没有过什么摩擦?"李文华点点头:"也有!不过都是在工作中出现的,比如创作一个相声段子,经常为一个开头,或者一个结尾,以及一个包袱的运用,一个动作的合理与否,甚至是其中的两句话,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时弄得脖子粗脸红。但谁也不往心里去,过后仍和平常一样。不过实践证明,争论的结果,百分之九十是他坚持得正确。"我又来个跳跃性的提问:"李老师,据说姜昆因为您患病,想从此不说相声了,后来是您说服了他,他才去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儿?"李老师感慨地点点头:"是呀!我当时看他因为我迟迟不找合作伙伴儿,心里很着急,特意把他叫到家里,含着眼泪对他说:'我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即使嗓子不坏也该到点了。你现在正在起跑线上,距高峰的顶儿只差几步,你不能因为我而中途弃权,退出赛场;你应该及早找一个得力的伙伴儿,你们并驾齐驱,跑完最后的赛程......'"我虽然这么说了,姜昆的感情还是不能一下子就扭转过来,只是说,我考虑考虑。之后,他确实考虑了,而且考虑了很长时间,为了保证他的舞台实践永不断捻儿,才痛下了决心。说也巧,正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金宝。"金宝,叫王金宝,原在铁道兵文工团工作,转业后被马季同志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搞专业创作。这位王金宝除了年龄比我小,脸上的褶子比我少而外,其余,没有一个地方不像我的,要说我们是爷俩,您准相信。姜昆初次见到他的时候,眼睛都看直了,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直截了当地向金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当时金宝没有马上表态。说他不愿意同姜昆合作,那倒不是,说有些顾虑倒是真的。据他讲自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让他取代一个大明星,去捧一个大明星,对他来说,实在是件不自量力的事。凭他的资历,他不敢胆大妄为......姜昆看出了他的忧虑所在,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都当他面说了。他见姜昆说得实在,态度真诚,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合作,得到了团领导的支持。他们俩第一次在南京同台演出相声《学日语》时,姜昆先来了个开场白:'李文华老师因病不能前来,托我向亲爱的观众们问好。今天跟我合作为大家表演的是从形到神都酷似李文华老师的金宝同志......'观众一看,台上那个主,从相貌上看,确实像我,但这还不够,听听说两句看怎么样吧。几句开场之后,台下的掌声起来了。得!他就是李文华了!观众承认了。"说到这,李老师咂了咂嘴,脸上出现了欣慰的笑容。我猜他是因为姜昆找到了称心的合作伙伴,使他了却了一桩心事而感到欣慰的。李老师呷了口水,继续说:"有了新的伙伴,姜昆的演出活动又繁忙起来。然而,不管怎么忙,他也不忘抽空来看看我,只要他在北京,两天不来,三天早早的。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年春节期间,他给我送来了三十斤大米。按说三十斤大米的礼物,并不看重,可你要知道,是他亲自背到我这五楼的。我当时对老伴儿说:'看到没有?三十斤大米没多重,他姜昆亲自这一背可就够分量了。'因为像这种体力活,他无论在家,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也轮不到他亲自动手。"说着他拿起桌子上《姜昆李文华相声选》又对我说:"我在患病中写的相声,他拿回去认真修改加工,还联系出版了这本书,并筹办我的相声艺术四十周年纪念会。记得那次纪念会是在台湾饭店召开的,会开得很风光,首都文艺界有三百多人参加,当时高占祥部长也出席了。为我出了一本书,一个画册,一张油画,给了我一块纪念手表,大家还为我集了那么多资。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想不到我李文华已经成了废人了,人们还这样念记着我。旧社会在龙福寺撂地摊那阵,我看到过多少名角,最后不行的时候,潦倒街头,我要是处在那个年代,恐怕也在劫难逃,哪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场面哪!"这一切,都是姜昆倡导和主持干的。这就是姜昆一一我国新时期曲艺事业的扛旗人。最后,为了把他的战友、老师的功绩载入相声艺术的史册,为了把他的老师、战友的音容笑貌,永远保留在亿万人民的记忆当中,也是为了满足许多朋友没有看过李文华老师表演的遗憾,他与阔别舞台十年的李文华老师在一起,把他们过去演的二十八段相声精选,采用过去的录音,然后配画面的作法,重新录了相。在天津电视台为他们搭好的布景面前,姜昆深情地看了看站在他身边的李老师:他胖了许多,李老师瘦了许多,岁月真能捉弄人哪!摄像、灯光、化妆,大家都非常紧张地忙乎着,谁也没注意到李文华老师的神情。只有姜昆看到了,李老师很激动,眼眶里全是泪水。"李老师,干嘛呀?"他十分关切地问。"十年了,我没想到又站在你身边说相声,跟做梦似的。"李文华声音颤抖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迸着往外说。姜昆鼻子一酸,喉头上下滑动着,他没让眼泪流出来,硬是把它咽到了肚里。他紧紧拉住李文华老师的手,像孩子拽着自己的长辈,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是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