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绳纹“维纳斯”之谜(1)
1969年,日本神奈川县的夏岛坟棺里发现了远古陶器,经初步测定其年代约在7000年以前。这一发现大大动摇了日本陶器源于中国大陆的传统说法,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围绕着日本是否是世界上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以及这些陶器的用途,学者们展开了论争。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多久历史的国度,一直认为日本人是从亚洲大陆迁徙过去的。然而1969年在日本神奈川县出土的一些陶器,经检测发现竟是7000多年前的产物。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器在日本被发现,最早的可追溯到大约12000年前,大大早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地区,并且这些陶器是和旧石器时代的陶器一起发现的,而此时的亚洲大陆还根本没有出现陶器。难道说日本的陶器是独立自主发展起来的吗?除日本以外,土耳其也发现了古老陶器,其年代大约在8600年以前,而日本的则远远超过了它。如此看来,世界上最古老的陶器制作似乎非日本人莫属了。由于这些古老陶器上都雕刻有各种各样的饰纹,于是这一时期被称为绳纹时代。日本绳纹陶器的大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考古学家的广泛关注,而且考古学家们推测,绳纹陶器可能从日本流传到了南美。4000多年以前,南美厄瓜多尔的威尔德瓦地区出人意料地掌握了制陶知识。那里的陶器制作精致,制作水平甚高,多以贝壳为装饰图案,图案有的刻在上面有的涂在上面。当地人以前没有制陶的历史,结论只有一个:他们从外地引进了制陶技术。工作在这里的考古学家们将这些陶器同其他遗存物作比较后断言:从制作年代和工艺水平来看,这些陶器很可能来自太平洋西岸的日本九州。因为早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已经使用独木舟了。在发掘出的贝冢中,人们发现了各种水产,可见绳纹人已经适应了海洋环境。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两个绳纹人正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划着独木舟,突然间被强风吹到了太平洋的彼岸,从而把制陶技术传到了南美。这种设想虽然基本上依据了大量的偶然因素,不足以成为有力的证据,但却从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日本拥有世界最早制陶技术的可能性。然而,这些绳纹的用途是什么?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这些绳纹在开始时是无意识地印上去的。由于原始人类发现其具有美观的效果,于是就不断的采用,历经几千年后,由于被经常的运用以至于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是一种文字。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目的,这些饰纹不会总是在每一个陶器上都出现。例如,日本学者施永安在《日本古陶瓷》一文中认为,这些绳纹的原形应该是蛇体,是日本人对蛇的图腾崇拜。有些学者认为这一观点难以苟同。因为蛇信仰多与水稻农耕有关,绳纹时期的狩猎民,面对凶猛的野兽,怎么会对与生计毫无关系的蛇肃然起敬呢?日本学者长谷不言人在《大系日本的历史Ⅰ:日本人的诞生》中主张,这些绳纹体现了日本人对物品的占有、封存、加固,也就是“结缚信仰”,但他没有找出有力的证据,因而缺乏说服力。关于绳纹之谜,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解开。在这些出土的陶器中,一些雕刻精细的女性人物陶俑又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兴趣。这些女性陶俑表情诡异,体态丰满,充满神秘感,被称为绳纹“维纳斯”。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一些显著的共性:雕刻细腻,双腿叉开,**丰满。有些腹部隆起,象征怀孕;有的性器官或臀部裸露,展示女性魅力。塑造这些极度夸张、体貌各异的人像,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呢?考古学家作了种种猜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玩具说”认为,这些陶器是专门用来供儿童玩耍的玩具。因为有些陶器是可爱的动物形象,类似于我们今天制作的供儿童玩耍的泥偶。虽然这种观点看似有一定道理,然而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看,生产力尚且极端落后,人类的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又如何会去把那些雕刻精细的人物陶像当作儿童玩具呢?再者,当时儿童死亡率较高,平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人们在不大的时候就必须工作,又怎会有时间玩玩具?绳纹社会尚未富裕到专门为儿童制作玩具的程度,这些耗费体力和精力的作品,应当是为成人的某种目的而制造的。于是,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的“替身说”。此说认为,这些陶器是原始日本人为了在自己生病或遭受苦难时,作为自己的替身。根据有二:其一,迄今为止出土的人像陶俑,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其二,许多文明古国都存在着利用陶俑进行巫术活动,以控制他人或致他人于死地的做法。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着一个漏洞,即虽然确有破损的陶俑,但并非所有的陶俑都缺损,且破损部位多是容易脱落的结合处,因而不能排除自然破损的可能性。因此,把所有的陶俑都定为“替人受灾”未免有失武断;况且陶俑发展到陶版以后集中塑造头部,也无法用“替身说”加以解释。另有学者提出“恶魔说”。远古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对自然现象中的许多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遂将其归之于恶魔作祟。他们造陶俑以象征恶魔,对之顶礼膜拜,以求平安。古代确实存在着偶像崇拜,古人往往把自己惧怕的生灵作为神或恶魔来加以崇拜。然而且不说陶俑不似面目狰狞的凶神恶煞,在女性至上的原始社会,将女性视如恶魔,似乎难以说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