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同志二三事(1)
赵树理同志身高而瘦。
面长鼻直,额头很高。
眉细而微弯,眼狭长,与人相对,特别是倾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
听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出声来。
有时他自己想到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咕咕地笑起来。
赵树理是个非常富于幽默感的人。
他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聪明,精细而含蓄,不是存心逗乐,也不带尖刻伤人的芒刺,温和而有善意。
他只是随时觉得生活很好玩,某人某事很有意思,可发一笑,不禁莞尔。
他的幽默感在他的作品里和他的脸上随时可见(我很希望有人写一篇文章,专谈赵树理小说中的幽默感,我以为这是他的小说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赵树理走路比较快(他的腿长;他的身体各部分都偏长,手指也长),总好像在侧着身子往前走,像是穿行在热闹的集市的人丛中,怕碰着别人,给别人让路。
赵树理同志是我见到过的最没有架子的作家,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妩媚的作家。
树理同志衣着朴素,一年四季,总是一身蓝卡叽布的制服。
但是他有一件很豪华的“行头”
,一件水獭皮领子、礼服呢面的狐皮大衣。
他身体不好,怕冷,冬天出门就穿起这件大衣来。
那是刚“进城”
的时候买的。
那时这样的大衣很便宜,拍卖行里总挂着几件。
奇怪的是他下乡体验生活,回到上党农村,也是穿了这件大衣去。
那时作家下乡,总得穿得像个农民,至少像个村干部,哪有穿了水獭领子狐皮大衣下去的?可是家乡的农民并不因为这件大衣就和他疏远隔阂起来,赵树理还是他们的“老赵”
,老老少少,还是跟他无话不谈。
看来,能否接近农民,不在衣裳。
但是敢于穿了狐皮大衣而不怕农民见外的,恐怕也只有赵树理同志一人而已。
——他根本就没有考虑穿什么衣服“下去”
的问题。
他吃得很随便。
家眷未到之前,他每天出去“打游击。
他总是吃最小的饭馆。
霞公府(他在霞公府市文联宿舍住了几年)附近有几家小饭馆,树理同志是常客。
这种小饭馆只有几个菜。
最贵的菜是小碗坛子肉,最便宜的菜是“炒和菜盖被窝”
——菠菜炒粉条,上面盖一层薄薄的摊鸡蛋。
树理同志常吃的菜便是炒和菜盖被窝。
他工作得很晚,每天十点多钟要出去吃夜宵。
和霞公府相平行的一个胡同里有一溜卖夜宵的摊子。
树理同志往长板凳上一坐,要一碗馄饨,两个烧饼夹猪头肉,喝二两酒,自得其乐。
喝了酒,不即回宿舍,坐在传达室,用两个指头当鼓箭,在一张三屉桌子打鼓。
他打的是上党梆子的鼓。
上党梆子的锣经和京剧不一样,很特别。
如果有外人来,看到一个长长脸的中年人,在那里如醉如痴地打鼓,绝不会想到这就是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农村才子。
王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树理同志曾在一个集上一个人唱了一台戏:口念锣经过门,手脚并用作身段,还误不了唱。
这是可信的。
我就亲眼见过树理同志在市文联内部晚会上表演过起霸。
见过高盛麟、孙毓起霸的同志,对他的上党起霸不是那么欣赏,他还是口念锣经,一丝不苟地起了一趟“全霸”
,并不是比划两下就算完事。
虽是逢场作戏,但是也像他写小说、编刊物一样地认真。
赵树理同志很能喝酒,而且善于划拳。
他的划拳是一绝:两只手同时用,一会儿出右手,一会儿出左手。
老舍先生那几年每年要请两次客,把市文联的同志约去喝酒。
一次是秋天,菊花盛开的时候,赏菊(老舍先生家的菊花养得很好,他有个哥哥,精于艺菊,称得起是个“花把式”
);一次是腊月二十三,那天是老舍先生的生日。
酒、菜,都很丰盛而有北京特点。
老舍先生豪饮(后来因血压高戒了酒),而且划拳极精。
老舍先生划拳打通关,很少输的时候。
划拳是个斗心眼的事,要捉摸对方的拳路,判定他会出什么拳。
年轻人斗不过他,常常是第一个“俩好”
就把小伙子“一板打死。
对赵树理,他可没有办法,树理同志这种左右开弓的拳法,他大概还没有见过,很不适应,结果往往败北。
赵树理同志讲话很“随便。
那一阵很多人把中国农村说得过于美好,文艺作品尤多粉饰,他很有意见。
他经常回家乡,回来总要做一次报告,说说农村见闻。
他认为农村还是很穷,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戏称他戴的一块表为“五驴表”
,说这块表的钱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
——那时候谁家能买五头毛驴,算是了不起的富户了。
他的这些话是不合时宜的,后来挨了批评,以后说话就谨慎一点了。
赵树理同志抽烟抽得很凶。
据王春同志的文章说,在农村的时候,嫌烟袋锅子抽了不过瘾,用一个山药蛋挖空了,插一根小竹管,装了一“蛋”
烟,狂抽几口,才算解气。
进城后,他抽烟卷,但总是抽最次的烟。
他抽的是什么牌子的烟,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是棕黄的皮儿,烟味极辛辣。
他逢人介绍这种牌子的烟,说是价廉物美。
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
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
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
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有时实在没有较好的稿子,就由编委之一自己动手写一篇。
有一次没有像样的稿子,大概是康濯同志说:“老赵,你自己搞一篇”
老赵于是关起门来炮制。
《登记》(即《罗汉钱》)就是在这种等米下锅的情况下急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