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致礼结良缘(1)(图)
1950年8月26日摄于纽约的婚礼上。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吗?杜致礼的父亲叫杜聿明,原籍陕西省米脂县,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即参加了北伐战争,很受蒋介石的器重,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师长、军长第一军司令,曾指挥有名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全歼日寇中村正雄旅,战绩彪炳。夫人曹秀清,是一位能干的女性;杜致礼是他们的大女儿,从小就长得聪明秀丽,读书成绩很好,一直跟随父亲的征战生涯,因为父亲的关系,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宋美龄对致礼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很喜欢。抗战结束后,1947年底,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她自小就喜爱音乐、艺术、文学,英文学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让致礼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卫斯理学院(WellesleyCollege)。但是,就在致礼赴美后不久,国内解放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东北解放,杜聿明被蒋介石派到徐州,任“剿总”副司令,结果八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被列为四十三名国民党首要战犯关进了北京的功德林监狱。在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败退台湾时,曹秀清与其余五名子女也被带到了台湾。当时有人估计这表面看来是蒋介石对军人家属的照顾,其实真正的动机却是一种要挟,因为蒋介石害怕他的将领被**俘虏后会“变节事敌”,于是把他们的家眷带到台湾作为人质。由于国内情况突然发生重大变化,杜致礼也就不能按原计划进卫斯理学院,而改入了纽约的圣文森学院(CollegeofMountSaintVincent),修读英国文学。因此,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中国餐馆中看到杜致礼时,她来美已两年多了,这时她的弟弟致仁也由台湾到了美国,准备到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振宁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感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早在到普林斯顿以前,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曾经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顿名副其实是一座“象牙之塔”,与世隔绝,在那里面耽得太久,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劝杨振宁在那里研究一两年后就转换到更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里去继续发展。可是,这时已陷入热恋中的杨振宁,为了方便和杜致礼见面,已经把恩师的这番“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两人成为夫妇。两人的结合,固然令双方家长放下了一桩心事,为之感到欣慰,还有一位高兴的,就是当日曾受杨武之托“关照”杨振宁“女朋友问题”的胡适教授。他在其后多次到振宁夫妇家做客,对振宁说:“我早说过武之兄不用担心,看,你不是自己找到了一位这么能干漂亮的太太了吗?”婚后,杨振宁把在台湾生活困难的岳母曹秀清接到美国。翌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这里,一个“诺”字,当然寄托着杨武之对儿子达到科学界最高成就的殷切期望;但是,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就在数年之后,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为父亲争了光,为家人争了光,更为所有的中国人、炎黄后裔争了光,名副其实的“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