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对着压力做鬼脸
研究压力于人类身心影响最有名的加拿大医学教授赛勒博士曾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影响。身体的抗议我的一个医生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他发现很多来内科、神经科看病的“患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症,与其说他们头痛、失眠、胃溃疡、胸闷,不如说他们患上了“心身疾病”或者说是一种压力病,因为压力太大导致身体出问题的人大概要占到30%之多。而来自美国的统计数字就更令人惊讶了,据悉,在美国,约有75~90%的人看病是和压力有关。对此,有心理学家指出,压力具有一种身心互动的“个性”,它不只会埋藏在内心深处,更常借由身体传达抗议的心声。如果一个人对压力不予理会或不会排解的话,压力就会逐渐变形,并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健康。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十大死因里的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都和长期压力加剧心脑血管的负担有关,那些有时间紧迫感、怀有敌意与高度竞争心的人,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机率竟然是一般人的7倍,心脏病突发的可能性则是一般人的两倍。不仅如此,压力累积,如果又没有出口,有的人就会走进死胡同,甚至钻进绝路。一项针对东南亚人的统计显示,2002年自杀占青年人死因的排名已上升到第三位,占中年人死因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很严重,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竞争过于激烈,不安定感强,心理压力过大。与此相关的便是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多。从表面上看,不良的工作环境,不适应的工作岗位,不乐观的前途,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朋友圈,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有限乃至贫乏的娱乐生活和健康问题等,都是产生压力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真正的压力则来自不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信心不足。一般来说,压力并不一定和职位、财富成正比,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的,往往是不懂得说不,拿得起、放不下和事事求完美的人。心理学家称,求完美的人,大事、小事都要求自己要做好,到最后就容易演变成不分轻重缓急,然后时间就不够,有压力的情况下,事情反而做不好,这样就会怀疑自己,会想要做得更好,但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反而做得更糟糕,最终会产生对自己十分失望的情绪,沮丧和忧郁就会趁机冒出来。过于敬业的人也比较容易感受到压力。有的人很多事情都不放心交给别人来做,怕麻烦别人,就容易觉得压力大。这些人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人,当然备感辛苦。出人意料的是,研究发现,女人的焦虑往往超过男人。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由于女人们更爱方方面面地考虑问题(她会考虑自己的工作、体重、人际关系还有感情),所以女人们比男人更经常感到压力。环境的改变会使压力就此“转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女学生,由于功课压力大,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头疼不已,每天都要服药“减压”。后来,她移民到新西兰,课业轻松了,环境优美了,人际关系简单了,不仅功课总是第一名,而且再也不吃药了。压力小了,身体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抗议和示威了。与压力一起成长有朋友给我来信,问如何去除压力,我对他说,去除压力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压力永远都不会消失,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无从逃避。一个人,在每个生命阶段,都会有压力相伴,不同的只是性质与强度。事实上,迅速摆脱压力是不可能的,你所能摆脱的只是对压力的看法,任何重大压力的减轻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许多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对此,一位老中医曾感叹道,中国人面对疾病常有“断根”的观念,事实上,面对一些慢性疾病及其背后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之融洽相处,要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容易发病,什么人或事带来压力,如何避免,如何应对。心理学家指出,压力是对精神和**承受力的一种要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的诸种因素,而是我们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因此说,真正伤害我们的往往不是客观的压力如何,而是我们自身的不良情况和反应,就象被人造谣一样,错误的只是造谣惑众的人,而非被攻击者,只有当被攻击者因此而忧虑、烦躁乃至抑郁,造谣才变成了中伤,这就有点象对待狗,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叫得越厉害,越来劲。所以有一个作家说,“要把不快当作狗”。从这种意义上说,许多人的压力都来自内心,是对压力的错误认识导致了压力的产生和加剧。应该认清的是,压力是生活一部分,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压力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就像冰雪造就了“浑身都是脸”(不畏寒)的爱斯基摩人一样,适当的压力也会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斗争的热情,从而加强对自身潜力的挖掘,巴尔扎克不就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才写出了旷世巨著吗?歌手王杰也有着相似的经历。王杰曾很坦诚地对记者说,自己从艺以来一直经受着很大压力,“严格说起来,我的压力可能比任何歌手都来的大。我处于一个尴尬的身份,在台湾大家认为我是香港歌手,在香港大家认为我是台湾歌手,在内地大家也不知道怎幺定位我。还有一些对我的猜测、少许的不友善,让我很痛苦,工作压力还让我患了厌食症。不忌讳地说,我不是没有想过(自杀)这个问题,我也曾经真的想过……可是我真的很不甘心,如果我就这样不见了,那只有仇家会很快乐,但是喜欢我、支持我的人就会很难过。所以我想,我不值得那样做,既然你们想打这场是非战的话,我就跟你们打好了,但是我的武器是我的诚意、我的音乐,来轰炸你们,而不是用是非八卦。我很感谢很多朋友,他们都很支持我这张唱片,这场仗终于打赢了。”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巴尔扎克和王杰那样在压力下有更精彩的表现,但适度的压力有时确实会让我们做事更有效率。有心理学家甚至鼓励我们,有时不妨要营造适度的压力氛围,增强动机,以便我们更有冲劲地去完成任务,激发潜能。心病还须心药医。缓解现实的压力还是要从心理入手。以上班族最常担心的迟到为例。有时我们所乘的车挤在车阵中,焦急地张望着车队的蠕动,或者是等待着一个又一个红灯的变脸……随着时间一秒秒过去,心跳、血压也跟着往上升。这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迟到了又会怎样?难道比血压升高还要紧吗?有时这样问问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压力和恐惧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根本就没什么道理。当你意识到担心对事情没有帮助时,就是该放下它的时候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今天的压力要今天清。因为压力是会累积的,如果你不能及时“化淤”,哪怕是再小的压力,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成为一座火药库,只要一点小火花,随时就有引爆的可能。“选男友的办法”重压之下,人往往会有最真实的表现,他的意志、品质、胸怀、幽默感和生活情趣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多平常日子看不到的一面也会展示出来,这也是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机会之一。有一位女士的想法就很独特。她的相亲地点从来不安排在餐厅、公园,而是安排在登山(特别是比较高的山)活动中,她以为这样没准可以看出对方真实的一面。就这样,在这个独特的相亲之路上,她一直在默默观察对方如何与同伴们互动,是只管自己走?还是会适时搀扶有难的同伴一把?懂得拿出东西与人分享,或者只闷着头自己独享?后来,她果真就此找到了一生的归宿,至今生活得非常幸福,因为在那人身上她找到了她最重视的人格特质,比如善良、宽容和临危不乱。无独有偶,在西方的一个电视节目中,也同样上演了相似的喜剧。这个节目是相识或不相识的男女参加,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共同接受考验,如高空弹跳、在陌生的国家旅游、在街上完成节目要求的竞赛等,赢家可以得到高额奖金,观众则在一旁窥视参赛者在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如何彼此讨论、争执,甚至撕破脸。经过长时间的拍摄制作,节目主持人发现“参赛者的关系大大改变了,大多数感情变得更好,少部份却变坏了。”有耐人寻味的是,在面对压力、完成挑战的过程中发展出的“革命情感”,多半成为了两人关系中独有且难忘的记忆,这种紧密的“情感资产”,是旁人所无法取代的。许多参赛者后来都喜结连理,因压力而催生出爱的花朵和果实。这些直接或变相的“选恋人的办法”得到了运动专家和心理学家的认同和理论支持。运动关系专家的说法是:在从事各种户外体能活动时,不论是高海拔登山、泛舟、开车或骑自行车,都能迫使对方展现日常生活看不到的那一面。而心理学家则认为,“在高度压力的情境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很本能的ego(自我)会跑出来,从而展现平常不易出现的行为。”看一个人的未来其实也可以用这种办法。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日子里遇到过许多坎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却能够坦然渡过,并且不流失理想和挚诚,这样的人迟早是会成气候的,至于能成多大的气候,就要看时运和他个人的情商了。备忘录:从某种意义上说,焦虑就是把兴趣放在还没有真正到来的麻烦上,因而,把使你焦虑的事情写下来可以帮助你正确认识它,从而得以有效排解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北美地区因压力所付出的代价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因为压力所造成企业的损失就超过300亿美元,在英国由于压力所耗损的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强。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中,平均投资1美元在压力管理上,在5年内可得到20倍以上的资金回收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