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家评说《中国知青终结》 终结是另一种发端

众家评说《中国知青终结》 终结是另一种发端

●原以为知青题材的作品现在不会热销,岂料,首先刊发《中国知青终结》的《当代》一出版就脱销,不得不马上重印10万册,成为图书市场一大亮点。

●当年的知青已经是新一代青年的父母,解读他们也需要一种文本。

●作者希望终结的是曾经有过的狂热、虚妄和幻灭,而永远延续的是不败的青春、热诚和理性。

还是三年前那个带点儿四川口音的邓贤,只不过是作品的名字从《流浪金三角》变成了《中国知青终结》,作品研讨会的范围也从一部作品扩大到文化现象。邓贤的谈话,就从“终结”两字开始:

“‘终结’记录的是一批怀着激情跨越国境、支援世界革命的知青们的命运。我愿意称他们是最后的知青,是知青运动的句号。他们的传奇经历和悲怆命运是一代知青的缩影。历史不应有空白,但是云南边疆那些深入到泰国、缅甸一带金三角地区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一群,却是陌生的一群,记录他们就是记录鲜为人知的历史足迹,同时鲜活的血肉文字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载体?如今,当年的知青已经是今日新一代青年的父母,解读父母也需要一种文本。”

坐在邓贤旁边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人脚印插话说:“原以为知青题材的作品,现在不会太热销,可这期《当代》杂志一出就脱销,不得不马上重印。于是,我们出版社一下就赶印出版了10万册《中国知青终结》,竟然也成为图书市场的一大亮点。读者评价,这是近十年来难得一见的一代知青的反思读本。看来,终结不了的,是人们对历史的思索和对未知的探求。”

不等邓贤再开口,同是30年前知青的《报告文学》主编李炳银就发表看法:“今天的知青,应该忘记自己的知青身份,融入整个现代社会生活中,这样就更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以一种更博大的心胸和眼光对待历史、现实和理想。对于写作者,也同样如此”。

下乡插过队的作家罗点点赞同李炳银的观点。她说:“我怀疑中国知青文学存在的必要。甚至怀疑知青文学概念的真实性。或许只有忘却自己的知青身份,才有可能创造一种宏大的叙事,真正回归生活本身。”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则从知青文化的角度看问题:“知青的那一段历史和特殊经历,可以当作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态现象来研究,切入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值得回味和深思的东西也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因素包裹其间,需要在学术的高度来把握。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今天,有许许多多当年的知青,在各行各业的关键岗位上展示卓越的才华、品格和创造力,成为社会的一股可靠的中坚力量。这是值得我们这些知青引以自豪的。”

一个作家写的一部有关“终结”书,可以引发人们永不终结的话题和争论,文化与文明就是这样被促进和提升。与会者还是想知道邓贤,那个写过《大国之魂》和《中国知青梦》等轰动作品的人,为什么偏偏要用“终结”的字眼来命名?邓贤不改其浓烈如泸州老窖般的情感表达方式:“我要感谢《当代》主编高贤均,他曾在病中托人嘱咐我在写‘终结’时超越自己。可惜,我的书稿完成,他却已经猝然离去。说到‘终结’,我希望终结的只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狂热、虚妄和幻灭,而永远延续的是不败的青春、热诚和理性。就文学创作的历险和终极真理的探求来说,谁说‘终结’不是一种发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一段被人渐渐淡忘的历史――中国知青终结(精彩选载)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段被人渐渐淡忘的历史――中国知青终结(精彩选载)
上一章下一章

众家评说《中国知青终结》 终结是另一种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