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WHEREISMYFRIEND’SHOME
喜欢这个电影的适龄男人可以入围做我的爱人。
没有想到这个电影的DVD碟竟然有国语配音,同时也有汉语字幕。
假如我未婚,假如选婿不用抛绣球而是用电影品味来遴选,我愿意以这个电影作为标准:喜欢这个电影的适龄男人可以入围做我的爱人。而我知道能欣赏这个电影的人并不多,继续遴选老公的工作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我喜爱这个电影,以我的全部心灵。假如一个杰出的电影导演是一个民族的骄傲,我愿意阿巴斯是中国人以换取所有目下中国的导演。他是良心、艺术、思想以及虔诚宗教的代表。
这个影片很短,大概100分钟,并且是80年代末的作品。从盘的封面上看获有几项大奖,属于典型的艺术片或者人文片。我记得电视上老是播放《白气球》,为什么不播放这个影片呢?
故事很简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故事可言。一个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小学生把同学的作业本误带回家,他知道假如不送给同学的话,第二天事情就会很严重。所以他拼命要把作业本给送回去。最后他做到了。
这个影片反射出的东西非常多,电影中没有让人感动得流泪的场面,但是它让你久久回味。我们可以说,这个电影反映了一个与成年人迥然不同的儿童世界:孩子的世界里感受到的是弱小和无奈,同时还有纯洁与善爱。相对的成年人世界是僵硬的、粗暴的,也是教条的。但是导演都用“客观”的手段来表现了,所以你看不到他到底在说什么,也所以你完全可以放开来理解影片中的一切。
我一直忘不了那个小孩子的眼光。我觉得这样的包含了敬畏和敏感的纯洁目光在中国的孩子们之间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那种淳朴在中国已经被狡猾和世故所普遍替代。偶尔让我反省:在现代化的过程里,现代人生存的某些良性表皮可能已经遭到彻底破坏。两相比较中,伊朗人的那份质朴更让人怀旧。
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天连续在观赏和回忆伊朗的电影,突然有一个粗略的看法。伊朗电影整体上和欧洲有某些接近,他们沉得住气,可以冷静下潜。中国的电影界越来越浮躁,离开艺术世界似乎越来越远,但我们离好莱坞的商场越来越近。
我相信许多中国导演的电影里也借鉴了阿巴斯的一些东西。阿巴斯的电影从来不忌讳背景的落后或破旧,但是从这些破旧中间,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伊朗的悲哀,反而从中产生出对这个民族深深的敬意来。生活的价值毕竟不能以物质的是否丰富来衡量。
这个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挑选了一个好“演员”。阿巴斯的影片也一贯喜欢使用非职业演员,此片也是如此。7年后,也就是伊朗大地震之后的1994,阿巴斯带领儿子去寻找劫后余生的片中小主角,一路上他们碰到许许多多的人,最后他们没有能够找到那个让我们牵挂的孩子。这个过程被拍摄成另外一部电影《生活在继续》。1994年阿巴斯还拍摄了另外一部影片《穿越橄榄树林》,讲述他们在拍摄电影《生活在继续》的过程中他们挑选的两个业余演员之间发生的爱情,也就是说《生活在继续》成为《穿越橄榄树林》的戏中戏。以上三部紧密相连的影片被称作阿巴斯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