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笔者用“欺诈”手法接近杨斌

5.笔者用“欺诈”手法接近杨斌

2001年10月,即将发布的《福布斯中国100富豪榜》成为采访杨斌的转机。在沈阳,记者冒充中国兰花协会的人员进行联络,才得以面见这位即将成名的“黑马富豪”——

时间已经是2001年的10月。从开始关注那家名为“欧亚农业”的香港上市公司,至今已经有4个月,笔者几乎要放弃这个选题。

但是,10月中旬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时间应该是10月23日。再次接到总部王长春的电话:“你一直跟踪的杨斌排到了‘福布斯内地富豪榜’的第二名。我们提前拿到了这个名单,你马上出发去沈阳,看能不能采访到他、写一篇他的财富故事?”

实际上,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广州总部,一项针对这次富豪榜的专题策划已经启动。根据“富豪榜”的名单,除了杨斌(第2)之外,编辑部还圈定了中国内地另外3匹财富“黑马”,他们是陈丽华(第6)、许荣茂(第5)、徐明(第18)。这4大黑马各自的企业名称分别是,欧亚集团、香港富华国际集团、大连万达集团和上海世茂集团。

只所以在策划中圈定上述4人作代表,是因为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乃至整个传媒介来说,前3者显然让人感到陌生,而后者则是上榜的中国最年轻的亿万富豪(2001年徐明只有30岁)。

当时笔者并不知道这么多信息。当时的印象是,要做一个策划,要在25日完成采访,赶在26日签版之前交稿。

于是进行简单的准备,立即匆匆上路。

克鲁凯亚曾经说:“我们还年轻,我们永远在路上。”没错,作为职业的新闻动物,好记者永远应该在路上。

而在此时,去捕捉另外3匹“黑马”的我的3位同事,也同我一样行色匆匆地走在路上。

从北京到沈阳,火车只需要8个小时。对于记者来说,这8个小时正好可以当作一晚的休息。

火车早晨7点的时候到达沈阳。首要的问题是先找家酒店将自己安顿下来,然后要立即打电话联系采访。在火车站旁边,因为采访经费的限制,记者只能选择那家看上去显得有些灰暗“邮政宾馆”。陪伴记者的,是特快列车上发给乘客作早参的一桶“康师傅”方便面。

这时已经是10月25日的上午,距离最迟的26日上午截稿,留给记者的采访加写作的时间,只剩下大约24个小时。

首先自然是打电话给副总裁边守捷,他主管对外公关,依然是联系采访的最直接的渠道。不过,与预想的一样,他还是拒绝。

之后是查荷兰村的总机。自然,相信这样的经历所有的记者都有所经历——电话仍然被转接到主管新闻宣传的边副总裁的办公室。

后面还有一丝希望,打电话给同事在辽宁省电视台的朋友,请他帮忙联系荷兰村——作为沈阳市重点扶持的项目,荷兰村总会给省内的新闻单位面子吧?

结果,朋友周旋之后,答复的语气同样令人沮丧:“荷兰村相当保守、封闭,不管是本省的还是外地的,媒体的采访一律都吃闭门羹!”

时间已经接近中午,如果下午依然不能采访,怎么办?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无奈之中,记者再次拨通荷兰村的总机:“请帮我接杨斌总裁!”

“请问您是哪里?”电话那头是值班小姐职业化的应答。

“我是中国兰花协会的,想找杨总谈点生意。”记者回答。

不知道这样的方式能不能叫“特殊采访手段”,在传统的新闻学定义中,这样的做法是否属于违背道德的做法?

“欺骗”的手法终于奏效,电话接进了杨斌的办公室,接电话的是杨斌的秘书:“请问您找杨总有什么事情?”

这时候,记者于是将来意如实托出:“明天(2001年10月26日),美国《福布斯》杂志要在公布‘中国内地100富豪榜’。根据我们提前拿到的名单,杨斌总裁被排在了第二位。我们想对杨总裁进行专访。”

最后,记者特意“将军”:“我已经连夜赶到沈阳了。”

结果令人大喜所望,杨斌的秘书沉吟了几秒钟:“那好吧,下午三点以后,你过来吧。”

令人兴奋!记者终于能够痛快地吃下火车上带来的那桶方便面,然后躺在宾馆休息一下,等待下午3:00的到来。

在记者的第一次报道杨斌之后,有媒体曾经在它的报道说起记者第一次采访杨斌的这段曲折经历。不过,或许是以讹传讹,那篇报道中这样写:“记者(本书作者——笔者注)谎称是中国花卉协会的人,杨斌才答应:给5分钟交谈。”

这样的细节其实是不准确的——首先,与记者通话的是杨斌的秘书而不是杨斌本人;其次,记者冒充的是“中国兰花协会”的人,因为杨斌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就是兰花种苗,以“兰花协会”的名义自然更容易见面;第三,“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是不假,但是对方并没有说只允许5分钟访问,事实上,每次见到杨斌后,这位颇“讲意气”的富豪对本报记者都还是以礼相待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
上一章下一章

5.笔者用“欺诈”手法接近杨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