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吉乡和我的小学同学

保吉乡和我的小学同学

保吉乡就其乡镇建设的规模来讲,实在无法与内地乡镇相比。所谓乡政府,就是一排铁皮屋顶的平房囊括了各位书记、乡长的住所及办公室。再加上信用社、粮店、供销社、卫生所、学校、电影队等几个服务性单位的小小院子,便组成以乡政府为主的藏北小镇。你可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惟有一排平房的乡政府,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和统治。我们把车直接开到小学院内,一群穿羊皮袍子的学生围了过来想看个究竟。我开口问江琼住的房子,话音刚落,一间还没有亮灯的房内传来江琼的声音:"加央,我在这里!"江琼是我小学的同学,是乡里小学的老师,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大概是1985年,已近十年之久了,但他还那么清楚地记得我的声音,实在令我激动不已。一阵热烈的倾诉之后,我们一股脑儿全部挤进了他的小屋。幸好他还是独身一人,我们的活动不会有任何不便之处。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惊奇地问:"这么多年没见你的行踪,可你怎么知道我们这儿有牦牛驮队呢?不过你确实没有找错。保吉五村的人特别能干,他们到赞宗盐湖驮盐只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折回来。你就是跑遍全县也不会找到比这支驮队更精干的了。再说现在哪儿还有用牦牛驮盐的嘛。"保吉乡也是个无电乡,一到晚上,每家每户开始忙着点汽灯,汽灯在这里备受青睐。江琼对汽灯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他把自行车轮胎的气门装在汽灯上,这样为汽灯充气时就不那么费劲。点上汽灯,室内一下明亮起来。江琼边招呼我们坐下,边往炉内添加牛粪,然后浇上汽油来引火。由于气压低,汽油的爆发力不强,只发出噗的一声。牛粪火点燃之后,再往炉镗内灌上满满的羊粪蛋,羊粪的燃烧性能比牛粪强得多,不一会儿工夫铁皮炉烧得通红,室内的气温急剧上升,我们脱掉外衣,只穿一件毛衣都觉得很热。我还有一位叫本西的同学也在这儿任教,他也闻讯而来。聊天当中,他提出了那个令我一直担心的问题:这些汉族同志随驮队到北部,身体能吃得消吗?是啊,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陷入了沉默。后来,半夜里,我听见小宋出去了两次。第二天,本西对我说:"你那位朋友把我的羊粪堆搞脏了。我看那小子到不了盐湖。"江琼也附和:"那个白胖胖的高个儿是条汉子(他说的是谭湘江)。裂嘴唇的那个够戗(这说的是小宋)。"原来小宋闹肚子,夜里出去找厕所,厕所没有找到,只好在羊粪堆里埋地雷。污染燃料是藏族人最为忌讳的事情,但我不能怪小宋无知,只好对本西说:"老同学,原谅我吧,是我没有对他们说清楚,叫几个学生处理一下吧。"江琼拿酥油茶、羊肉和奶渣糕来招待我们,但这些美食佳肴主要还是被我享用了。本西是个生意精,大生意做不来,小生意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这次他把火眼金睛投向摄制组汉族同胞的腰包。他诡秘地向我探听说:"你的这些汉族朋友,会不会跟我们做买卖?他们会喜欢什么?他们是不是很有钱?"这倒把我问住了,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就说:"他们也许喜欢牧民的装饰品。他们也许很有钱,也许一分钱也没有。"我和谭导演去乡里协调拍摄事宜期间,小宋已经上了老牧民的当。他买下一个做工粗糙的打火链,还得意地叫住我说:"你看,怎么样?我买的。"我不想让他扫兴,只好说:"不错,不错,可惜不是银的。"他说:"那当然,我只给了八十元。"是啊,正因为不是银做的,正因为他给了八十元,他上了一个小小的当。说实话,即使我在场,也不会帮小宋跟牧民讨价还价。谁爱上当就上当,反正跟我也没有关系。在乡里接待我们的是次仁旦巴乡长。次仁旦巴是70年代的乡干部,虽说在乡政府工作近二十年,但还是一个十足的牧民。对上面的来人既不点头哈腰也不冷若冰霜,只有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杯酥油茶。他这种人不热衷于官场,也不拒绝担任乡长。既没有开拓创新,也不玩忽职守,一切都是逆来顺受,顺其自然。在后来的交谈中他讲了一个好似英雄壮举的故事。他说一年前,自治区某某厅的厅长在那曲行署专员的陪同下到保吉乡视察工作。这位厅长问他:自治区党委扩大会议的精神传达了吗?次仁旦巴不紧不慢地汇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传达,准备……"他还没有讲完,那位官员就拿他是问:"你们还没有传达?国家养你们在这里就是叫你们工作。这也没有做那也没干,依我看还不如回家放牧算了。"次仁旦巴急了,指着那位官员的鼻子嚷道:"你了解这里的情况吗?你了解我们的苦衷吗?不是我次仁旦巴逞能要当乡长,而是上级硬把我发配在这个岗位上。您要是能从拉萨派一个乡长下来,我举双手欢迎。我即刻备马回家,当我的牧民,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哪点不好?"这下倒搞得那位官员哑口无言了。这就是牧民和牧民的性格,也正是西藏牧民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生活形态没有多大改变的原因所在。他们生来不畏惧高官,也不欺压弱小。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拓宽,家里有了一个佛龛,心中有了一尊活佛,门前有了一群牛羊,人们心安理得,真是知足者常乐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即将消失的历史瞬间――西藏最后的驮队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即将消失的历史瞬间――西藏最后的驮队
上一章下一章

保吉乡和我的小学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