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子:关于王小山我知道什么

橡子:关于王小山我知道什么

橡子我很少写这样的文章,一时不知道怎样开头。模拟王小山的魔鬼思维,我大致想出了如下的几种开篇方式。抒情式。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奥斯卡颁奖典礼,正如王小山早就预言过的那样,张艺谋的《英雄》没有获得最佳外语片奖,至于没获奖的原因,按照王小山的说法,是美国人觉得《英雄》算不上反恐片。既然主题不是美国主旋律,艺术上又空洞得厉害,就不应该对这部国产大片的落选感到意外。我甚至想到,也许章子怡是受了王小山的启发,才临时放弃了去好莱坞搀和盛会,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虽然王小山的文章还没有热门到连章子怡都要拜读的程度,但以王小山专栏文章的人气,章子怡的亲戚完全有可能读过。这样的推理,难道不符合多血质者的想像么?冷幽默式。著名网络神秘人士韦一笑曾经为著名网络杀手王小山画过一幅卡通人像,一个满头狮子长发的精灵像风一样飞奔。说是精灵,可能有点儿肉麻,因为王小山是个爱喝酒、爱开玩笑的糙老爷们;但如果说是怪物,又很不适宜,王小山在网上的言行虽然透着诡异,但在网下的人缘极好,几乎到了江湖人人必称三哥的地步。无论那画中的生物如何命名,它至少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王小山头发浓密,文字富有速度感,做人亦正亦邪。尤其是亦正亦邪这几个字,在王小山熟读的金庸辞典里,绝对是顶级的赞美。叙旧式。我第一次见王小山,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写诗,所以时常和诗人们一起吃饭。那年在北太平庄的一家火锅店里,诗人们欢迎从西安来的伊沙和天津来的徐江,中岛似乎也在场,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伙子不怎么说话,只是喝酒,到了半酣的时候,他突然对伊沙等人发难了。因为他是伊沙的师弟,本来关系就很好,伊沙只是温和地笑了笑,敷衍了几句,没认真地反驳。我记住了这个小小的冲突,顺便也记住了那个清秀的年轻人,至于他们争论的话题,我可是完全忘记了,或者我当时根本没注意听。几年后,我匿名参加一个网友聚会,竟然再一次碰到了那个小伙子,这时候他的头发已经变得长了许多,名头也非常响亮,号称网络四大杀手之一——黑心杀手王小山。他的许多帖子都是论坛上的大热门,因为他和某大网站的网管闹矛盾,一百多个著名网友都跟着他集体出走,酿成了当时互联网的一次大风波。这次重逢,让我深深地相信了时势造英雄这句老话,如果没有互联网,王小山也许终老在某中学的讲台上了,但是,当数字化泡沫来临的时候,虚拟、相对自由、语言暴力、帮会化的气氛让王小山等人迅速窜红,甚至变成了网络青年的偶像。而在后来的退潮期中,王小山又成功地从网络向传统媒体摆渡,成为炙手可热的专栏作家。这样的网络弄潮经历,对于无法成为CEO的文科生来说,也堪称奇迹了。先抑后扬式。自从王小波英年早逝,我对中国的专栏文字就有了厌弃之心,不仅觉得专栏文章不好读,更仇恨报刊专栏对好作家的毁坏。所以,当吃吃喝喝的沈宏非已经成为抢手作者的时候,我还没有读过他的只言片字。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发迹于网络的专栏作家王小山,因为他是我的朋友,我便免不了时不时拿他的文章来打发零碎时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与想像的专栏文章不同,王小山的文字不仅以故作惊人之语见长(这当然是源于帖子的独特风格),更是在嬉皮笑脸之外流露出奇警的思维,往往能一针扎到文化、体育、社会话题的死穴里,让人产生一种既麻痒又痛快的特殊阅读体验。我不知道这样的文章对世道人心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就是黄集伟老师所说的“捞人”),但我相信,对于那些看腻了抒情文章的读者来说,王小山绝对是辛辣爽口的。在结尾处我想说的是,关于王小山,除了他的**之外,我知道也就这么多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一章下一章

橡子:关于王小山我知道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