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利未记(6)

《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利未记(6)

研究原始崇拜者的心理特征可对现实社会也做出一些相应实用推论。

比如中国整体脱离原始崇拜的时间之短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就是说,相对于一般意义上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中国人整体是原始崇拜者(以我对河南家乡的体会)。

尽管中国长期一直有佛教与道教传播,但实际上无论何种宗教都未能彻底征服过中国人,即便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同时,许多人也是多少带有一定的多神原始崇拜特点的。

这一状况直到“文革”

的“破四旧”

时才有相对的减弱。

就色彩喜好而言,中国人多以红色为喜,白色为丧,尤其汉族如此,我老家同。

这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与以色列文化中去,那里红、白分明。

但中国并非所有地区都以白为丧,许多民族喜欢白色,如朝鲜、蒙古族,还有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崇尚白色。

欧洲人也崇尚白色,意为纯洁。

以色列人崇尚白色。

“上埃及被认为是红色的,下埃及被认为是白色的”

①。

但是上埃及的王冠是白色的,下埃及的王冠是红色的②,红白两色的王冠被认为是统一埃及的象征。

这些错综复杂的色彩也是一种对远古历史的传承。

划旱船是国人中比较流行的从春节到元宵节期间的庆祝活动之一,主要在汉族地区兴盛,嵩县亦然。

据说最出名的划旱船是在山西一带,并且此风俗可以追溯到夏朝。

这么说确实应该有埃及古风了。

在古埃及,何露斯为一王子,父王被篡权者杀害后何露斯为父报仇夺回了王权,因为在整个活动中,划船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故而之后的每年大节埃及人都要举行一次象征性的庆祝活动,每个法老登基之日也都要重现船上的一幕,后来就简化为划旱船。

久而久之划旱船就逐步演化为单纯的娱乐喜庆活动了。

由于《圣经》的核心是闪族人,并且是犹太人保存和续写了《圣经》,使得看起来《圣经》更象是一本犹太人族谱,造成了苏美尔(Sumir)很少出现在《圣经》作者的视野之内。

《圣经》大量信息是有关犹太人的,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都在两河流域之外,或者说在两河流域之南的阿拉伯半岛和北非埃及,所以苏美尔人自然不在以色列人关心之内。

但按照《圣经》的推测,苏美尔人很可能也属于“闪族”

,要么我们说,他们直接属于挪亚之后,但绝对不能说他们是犹太人。

除了夏、商、周之外,“仰韶文化”

是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另外一个远古“文化层。

假如说文化同源,那么一定要对“仰韶文化”

作出中东根源解释,我认为最可怀疑的与之有关的中东民族恐怕就是苏美尔人。

他们两者都同样活跃于4-6千年前左右①。

中国境内发现的如濮阳西水坡等天文两仪被认为是需要长久积累的高深知识体系,最初甚至许多人不敢肯定西水坡45号墓具有天文意义,因为中国当时似乎不应有这样的“高科技”

——这一推论是有道理的。

但当我们了解古代有全球东迁的习惯之后,尤其是中东是一切文明的源头,疑问就应该打消了,因为巴比伦地区就有类似的二十八星宿,只是目前的考古还没有发现有时间久在6500年前的。

但巴比伦地区文明从现有资料看可以达到15000年左右,所以二十八星宿产生在那里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二十八星宿并非是仰韶与两河流域之间联系的推论起点。

从雕刻看,当时苏美尔居民既有高鼻深目之人,也有五官平和的“中国人。

从这个角度也没有排除两者的联系。

即便他们是高鼻深目之人也有被后来夏人同化的可能,所以人种差异并不是障碍。

我补充一个细节,西水坡墓主的身高根据考古专家丈量是一米七九,高于今天中国男人的平均高度。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里常有巨高之人,比如孔子超过一米九,其实可能是准确的,这些“高人”

经过无数代最终被同化为普通蒙古人种的高度,当然在其他生理指标上也被“抹平”

了。

中国古代与孔子并列先贤崇高地位的老子传说“生而白头”

,会不会他本来就是个金发白人?周朝文公九十九子之外另收养一个孩子雷震:“发似朱砂,胁生双翼”

;只有白人才有“红头发”

,“胁生双翼”

则无疑是西方常见的“天使”

形象,尽管描写这些的《封神榜》属于半神话,但是注意到他们产生的年代在中国古代,依然让人费思量。

以下言论,说明了高鼻深目之人在中国的大量存在:“关于人佣,北方的武士佣多深目高鼻,似西北少数民族充当武装部曲的形象……”

②。

我怀疑在大约1000年前中国大地上的人种都还保持了相对的“分明。

在大量图画中出现的西域人,甚至墓葬壁画中的奴仆也有“西域人”

,说明这些所谓的西域人除了部分是西域来的商人之外,绝大多数应该就是尚未被同化掉的中国居民。

所以在探讨古代族源问题上,根本不要考虑人种问题。

人种根本不是个障碍。

仰韶文化多出现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

这说明苏美尔人从两河流域地区北上经中国西域来到中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从两河流域到达中国敦煌的直线距离不过大约2000多公里。

地理上根本不成问题。

古代中国北方的草原民族打仗能跑到两河流域,那么两河流域的人们来到中国也应该不出乎意料之外。

在闪族①奴役苏美尔人之前,苏美尔12个城邦之间的长期战乱使得许多人远走他乡,也会有许多我们未知的其他迁徙可能。

公元前2113到2006年苏美尔曾经再度崛起,在两河流域下游的吾珥城建立了一个帝国,时间长达一个世纪,他们应该在这里与后来的犹太人有过文化上的广泛联系,或者根本就是同一个族源,这或许是后来能把希伯来人吸引过来的原由之一?按照一般人对《圣经》的解释,大约在这个时间前后亚伯拉罕家族离开了吾珥城。

然后这一地区迎来了汉穆拉比时代。

苏美尔人与中国比较可疑的联系在60进位的共同使用方法,中国人使用60进位来做干支纪年和纪日②,还有一年划分为12个月的历法。

古代苏美尔人有“7月7”

的节日,与中国同。

但是他们的岁首却在6月。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型文字也“接近”

汉字。

有人说楔型文字几乎是世界上一切象形文字的鼻祖,包括埃及象形文字。

中国为什么有象形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主要来源于埃及还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这些应该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家的一道课题,当然研究的起点应该在甲骨文这里③。

我自己对全人类文字体系的不成熟猜想是:苏美尔文字衍生出埃及象形文字,然后从既表音又表意的埃及文字中,发展出了中国象形文字(同时保留了表音的原始特征),西方从埃及借鉴走了一部分表音特征。

对于全球同源的语言研究,我个人才疏学浅没有深入研究,但许多人已经有一些基本答案,在此我摘抄一段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印欧语中许多语言都有代表“绵羊”

的字,那些字都很相似,如立陶宛avis、梵语avis、拉丁语ovis、西班牙语oveja、俄语ovisa、希腊语owis、爱尔兰语oi分别指涉绵羊。

研究那些语言分化后的语音代换过程,就可以知道所有那些字同出一源。

那个没有文字记录的古代语言我们叫做“原印欧语。

(作者李王癸)另外,苏美尔时期著名而发达的“彩陶文化”

不由人不想到他们很可能就是中国“仰韶文化”

的创始者,“仰韶文化”

实际上有一个代称,即“彩陶文化。

同时,中国人与最初的苏美尔人还有许多相近的风俗。

如中国远古时期有使用陶棺的习惯,南北都有零星发现。

最著名的陶棺使用者应该是虞舜,他恰好就生活在仰韶时代范围之内。

虞舜生活的时间大约为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虞舜是两个瓦棺合葬。

我记得参观半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也有瓦棺——似乎主要是用于小孩,但有也有发现成人使用瓦棺的,为什么如此尚不清楚,但无论何人使用瓦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身份都不一般。

苏美尔人恰好也有瓦棺风俗习惯。

半坡遗址中有一个葬俗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全部头向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向东向东,再向东》――《圣经》与夏商周文明起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向东向东,再向东》――《圣经》与夏商周文明起源
上一章下一章

《向东向东,再向东》之利未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