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克里旗开得胜
在民主党提名过程快要进入预选“冲刺”时,隐形预选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开始发酵。迪安虽然保持领先势头,但是也露出一些破绽:他对一些敏感性的外交问题的回答有悖常识,如他暗示沙特人曾将“9?11”恐怖袭击事先告诉布什政府,布什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行动;他还说不知道本?拉登犯了什么罪、逮住萨达姆并没有使美国更安全,这使选民对他的判断力表示怀疑;此外,他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失态的表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我有一声尖叫”英语里,“我有一声尖叫”(“Ihaveascream”)与“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谐音,后者是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领导“向华盛顿进军”的大游行时在国会山前的大草坪上的一篇著名演讲。(而不是“我有一个梦想”)成为迪安的标签,这使得选民对他失去信心;最后,他虽然选举经费充足,但他精力分散,在最先进行选举的两个州艾奥瓦和新罕布什尔州平均用力,使他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结果,在2003年1月19日进行的第一场赛事——艾奥瓦州党团核心会议上,克里得29%的选票,格普哈特和爱德华兹并列第二,得22%的选票,迪安第三,得19%的选票。失望之极的迪安迁怒于他的竞选经理,在新罕布什尔州预选前将他开除,结果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仅获第二。迪安至此大势已去,在随后进行的几场“赛事”中无一胜利,最后终于在2月17日威斯康星州预选失败后黯然退场,宣布停止竞选,虽然他的名字还出现在未来要举行预选的一些州的选票上。在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里,“迪安泡沫”就破了,原因何在?中国有句俗语:枪打出头鸟。迪安被媒体“追捧”时,显得心气浮躁,过于张狂,在预选尚未开始时就以胜利者自居,表示他不仅要入主白宫,而且还要帮助民主党夺回对国会的控制权,结果成为众矢之的。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他徒有招架之功,全无还手之力。他被对手定义为“不能当选”(unelectable)、“不受喜爱”(unlikable)。在美国选举政治中,能不能当选是一个大问题,很少有人愿意投票支持注定要失败的人。迪安代表的是“愤青”民主党人,他一开始就以“反战”、“反精英”作为招牌进入“战场”,但他本人就是精英人士——“常青藤”大学的毕业生、拥有美国最赚钱行业之一医生的职业,过着中上阶级的生活。“反战”、“反精英”虽然能够引起“愤青”民主党人的共鸣,但正是这一点使他的“当选性”大打折扣,因为当今美国社会不是自由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反战”不是美国社会的主潮。在许多民意测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迪安与布什对决,你会投谁的票?”结果,迪安经常以大比分输给布什。由于民主党是在野党,他们对上一次最高法院的选举诉讼案的判决耿耿于怀,誓要夺回白宫宝座。因此,能不能当选就成为选民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就出现了一向以理性投票著称的衣阿华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多数选民做出“战略性投票”的决定:也就是说,不是投票支持自己喜欢的候选人,而是投票支持能够获胜的候选人。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迪安泡沫主要是由媒体“吹出来的”(媒体过早将他看成是领先者),最后也是由媒体帮着捅破的。媒体在迪安头两场“比赛”中表现不佳时,对他进行了冷嘲热讽,即使他在新罕布什尔州获得了第二名,但由于他的表现大大低于媒体早先时候对他的预期,媒体还是将他当作失败者。与“迪安泡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克里旋风”。美国的选举政治常常充满了偶然性,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毁掉你。在克里争取提名的过程中充满了许多变数:一开始他是最有希望的,然后出来了格普哈特,然后是利伯曼,然后是迪安,然后是克拉克。每一位候选人登台亮相时,人们对克里的关注和感兴趣程度就减少一分,克里从“最有希望的”一路走下来变成“可能当选的”,在预选的前夕,名次甚至掉入谷地,有人甚至对他的政治前途判了“死刑”。是什么使克里“死里逃生”呢?是他的竞选经验。在预选快要开始前,他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将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撒在艾奥瓦州,在那里,当他感觉竞选快不灵光时,他知道向谁求救。那就是他的同乡、同事和朋友、比他从政经验更丰富的爱德华?肯尼迪参议员。肯尼迪在关键时刻将他的得力助手——办公室主任玛丽?安妮?卡希尔“借给”克里,以取代克里意识形态不强的竞选经理吉姆?乔丹。爱德华?肯尼迪的“查尔斯河帮”给了以前具有独立思想的克里一份强烈的平民主义经济政纲:那就是宣扬勤劳爱国的普通美国人正在被布什所代表的“强盗”所剥削,布什已经被特殊利益所收买。卡希尔经管克里在艾奥瓦的竞选卓有成效。小小的艾奥瓦州挤满了各路人马,全国和地方的媒体也蜂拥而至。深谙“草根运动”的卡希尔知道最后时刻不仅需要当地电台的广告,不仅需要打电话、发电子信,更需要挨家挨户登门走访。艾奥瓦州的选战绝对可以说是“阵地战”。候选人之间的“比拼”不仅是形象、议题、金钱,而且也是擅长做基层工作的党的干部队伍和志愿大军。克里的竞选被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和成功的,他在艾奥瓦的党团核心会议上得到了29%的支持,远高于并列第二的格普哈特和爱德华兹,更将他的老对手迪安甩到了第三的位置。对克里来说,这一仗打得真漂亮,它使志在必得该州的格普哈特退出竞选。对于格普哈特来说,丢失艾奥瓦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选前多家民意调查显示,他最有可能赢得艾奥瓦州,如果他在这一最有可能赢的州都无法获胜,那么在其他州获胜的希望更加渺茫。更重要的是,选举胜出奠定了克里“当选性”强或“胜利者”的形象,而且由于艾奥瓦州是第一个举行党团核心会议的州,克里在今后可以收获“雪球效应”带来的好处。当然,人们也可以不将克里的初战告捷归功于“借用”卡希尔这种偶然性,而是归因于某种必然性。作为三届参议员,他的选举战略战术稳扎稳打,尽量显示出“当选性”:首先,在政治光谱上,他比老左派格普哈特要往中间靠,比激进派迪安要温和,他支持过授权打伊拉克战争的决议,但反对在外交手段没有穷尽时就开打;他比“保守派”的利伯曼更倾向自由主义,他属于能够为民主党内持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所接受的候选人。此外,当他攻击对手时,他不像迪安那样直白,而是绵里藏针、柔中带刚。各位候选人对在1月27日举行的新罕布什尔州的第二场“预赛”也十分看重,早在一年前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就不断有人去“踩点”。在2003年年初,克里在新罕布什尔州曾领先迪安15个百分点,但此后曾落后迪安30个百分点,直至圣诞节期间克里的支持率才开始反弹;而在艾奥瓦州取胜后,克里重新赢回支持,他的得票率为39%,而迪安的得票率为26%,与克里的得票率相差了13个百分点。迪安获得第二名的感觉就像是从高山顶上滚落下来,虽然他比其后的克拉克的得票率高出13个百分点,比爱德华兹高出14个百分点。克里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广告比其他任何人的都有效:克里在预选中将自己越战英雄的身份作为一个卖点反复强调,目的是塑造一种在安全问题上可以击败布什的可信度,以获得较大的当选性。结果,这一招还十分奏效,他在反战者中的得票率比主打“反战”牌的迪安还高!新罕布什尔州对布什感到愤怒,近三分之二的新罕布什尔州选民不赞同打伊拉克战争,而这里的女性选民认为克里很酷,有007詹姆斯?邦德之气质,因此大多数女性选民也都投克里的票,克里又赢得了胜利。“赛前”呼声较高的候选人利伯曼、克拉克特意跳过了在艾奥瓦州的党团核心会议,将宝都押在新罕布什尔州。最终,利伯曼在此役中的得票率只列第五,随后他宣布退出竞选。克里接受电视采访。2月初,在7人参加竞选的特拉华、密苏里和南达科他州中,克里以超过50%的得票率赢得这三个州,比他后面的第二名多十几个百分点;在南卡罗来纳的得票率为30%,名列第二;在俄克拉荷马州中名列第三,得票率为27%,只比第一名少三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28场“预赛”中仅输了三场:在南卡罗来纳州他输给爱德华兹、在阿拉巴马州他输给克拉克、在佛蒙特州他输给迪安(尽管迪安此时已宣布退出,但他的名字还留在选票上)。除此以外,无论是东西南北中,克里都获得了胜利:他赢了3月2日“超级星期二”的9场“预赛”,他赢得了被认为是关键的西弗吉尼亚州、田纳西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至3月17日,当他在伊利诺伊获胜后,他得到的党代表票超过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提名所需要的2162张,从而提前锁定了胜局。“预赛”虽然要到6月2日才结束,但对于克里和民主党来说,“预赛”已经结束,余下来的不过是走过场,完成“选拔赛”的程序。克里环顾四周,原来拥挤的“赛场”空空荡荡,其他先前被看好的候选人纷纷“倒下”,夏皮罗虽然还坚持留在“赛场”上,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被看作是严肃的选手,克里甚至不会将他作为对手,更何况他赢多少张票对于结果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美国选举政治中有一个几乎是同义反复的基本规律:失败者因为失败,成功者因为成功。克里在预选中获胜的关键是先赢得了艾奥瓦州,因此被新罕布什尔州人认为有“当选性”,因此投票支持他;而他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胜利又帮助他赢得其他州的胜利,这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试想,如果在第一场中获胜的不是克里而是迪安,那么后来的选举进程就会发生改变;而迪安之所以未能旗开得胜也是源于人们认为如果他与布什对决,他不会成功。因此,在2004年预选中,选举的议题、候选人的形象虽然很重要,但远不如心理因素重要。在投票站出口的调查结果表明,投票支持克里的人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政策主张,而是因为他可能会代表民主党击败布什。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形成的呢?谁使选民相信克里的“当选性”就比迪安高呢?这当然是民意调查公司的“功劳”。各家民意调查公司不断发布它们的调查报告,多次显示在克里与布什的对决中,克里将以54%的得票率战胜得票率为44%的布什;而如果换了迪安与布什对决,他将以38%的得票率输给得票率为58%的布什。另一方面,媒体的预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2003年2月,民主党的共识是——越战老兵、四届参议员、筹款大户克里很可能会赢得提名,而且会很早就赢得提名;2003年9月—2003年11月中,人们普遍认为,迪安出线的可能性大于克里;在2004年1月上旬,在所有候选人中,在可能获得提名的排名表上,克里掉至第五。在美国的选举政治中,媒体和民意调查对于人们选择候选人的心理影响很大。当然啦,人们也会说,“当选性”是虚的,只有政客和党的忠诚分子才会关注它。支持率会不断波动,不能太相信媒体的预测。从此次选举中可以看出,金钱并不是一切。在预选开始时民主党候选人筹款由多到少的排名是:迪安(4090万美元)、克里(2200万美元)、爱德华兹(1630万美元)、格普哈特(1410万美元)、利伯曼(1380万美元)、克拉克(1380万美元)。自1980年以来,在选举头一年筹钱最多的候选人一般都赢得了党的提名,只有一个例外,即约翰?康纳利(他在1979年筹得的款项为1200万美元,最后只赢得一张党代表票;而里根的钱比他少,却获得了共和党的提名)。24年来,第一次头一年筹款最多的候选人没有在预选中赢得胜利:2003年,迪安轻而易举地筹得足够的“预选资金”,但他的错误及对手的势头使他一州未赢的情况下就不得不退出竞选。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花钱比他少的克里赢得了选举。克里在有些州花钱很少甚至没有花钱但还是赢了,如密歇根州和密苏里州。花钱多并不能保证胜利,这似乎是迪安给布什的教训,同时也是预选给克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