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式中的创业者(1)
BiMBA同样有问题首次面试,中国纺织机械集团董事长张杰开诚布公地问中方胡大源院长:“请回答我,我的同学是谁?我的教授是谁,他们怎么教?我不希望我的同学里因为有钱而来混个学位,因为我上过另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课,非常失望。我不希望BiMBA让我再失望。”院长胡大源给张杰的忠告是:“你们都是不容易教的学生,希望彼此都遵守规则。”20世纪90年代早期,一批满腔热血的海外学子归来创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业总是艰难的历程,此章节里暂不讲述那段历史,还是让我们通过海闻教授的回忆,听他讲讲BiMBA创办之初校方与学生不打不成交的经历吧。“冲突?”我问。“说冲突,不如说是交锋,第一次交锋的对手是98MBA。当时他们意见很多,对授课内容和老师都提出了很多意见,有的我们接受了,有些不能的当时就做了解释。如果意见是合理的,我们就会尽可能地去落实解决,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把这个项目搞好。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和2000EMBA的交锋。“最初他们给我的感觉是自信中带着张扬和挑衅的味道,开学典礼上杨扬的发言让人印象很深刻,讲的都是笑话,下面是笑声一片。我也笑了,但同时我也在感受和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自傲,笑声背后的尖刻和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我们都是成功人士,虽然尊称你们为老师,但你们绝对没有我们成功。也就在这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和他们有一种距离感,一方面同样不以为然或不服气:难道在商界和企业界的成功就能代表一切了吗?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他们的确需要很好的老师,因为他们虽然知道自己需要通过学习来更上一层楼,渴望通过学习来寻求未来更好的发展,但还没有想清楚要学的到底是什么。这同样也让我感到了压力-如何引导这些成功人士重归校园。“授课中最常遇到的是两种情况:第一是他们马上就理解了,师生形成很好的互动;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他觉得自己懂了,其实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如果你纠正后他理解了还好,比较头疼的是有人固执己见。举个例子,我在课上讲了一个理论问题,有人理论联系实际问一个不太切合的现实问题,我可能不能一下子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也不能仅仅用‘理论与现实有差距’来敷衍他,虽然这是实情。我相信很多人对现实的了解比我们这些整天和理论打交道的老师多,我感到有时可能会压不住这些‘老总学生’,不知道他们会问什么,不知道他们关心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样让他们接受这些理论,甚至不能确定这些理论是否真的会对他们有所帮助。“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彼此之间多了一份课堂上没有的了解与信任。那次他们在北大勺园吃晚饭,我刚好路过,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就这样大家坐在一起很自然地聊开了。他们问我中心为什么要搞MBA,我跟他们讲我们的理念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中不少人觉得中心办MBA就是为了赚钱,抱怨没人管他们,觉得中心的领导高高在上。我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还需要关注、尊重;他们不是来被动地听课接受知识,他们需要的是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谈话时对我非常尊重,而且也谈到许多共同的朋友,大家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他们谈到管他们的班主任,跟着就有人提议让我来做班主任。我当时心里一热,哎哟,说明他们很愿意和我在一起,他们认为我是朋友。我立即表示愿意。大家很兴奋,全体鼓掌,并且马上去要了一瓶白酒,当场庆祝。后来学生有什么问题、困惑都来找我谈,我越来越意识到我有必要做他们的班主任。这帮学生都是企业的成功人士,做他们的班主任,不是简单的行政工作,不是单纯的授课老师,而是要用心去跟他们交流,做他们的朋友。“我和他们的交往虽然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并非一帆风顺。开学不久我代表中心与学生对话,目的是了解情况、促进交流。开始气氛还很融洽,但很快就涉及一些实质性问感,有人站起来质问:我们是有备而来学习的,你们校方准备好了吗?你们有没有能力把它办成顶尖的MBA?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到你们并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准备好为什么就招生?我当时情绪也有些激动,我说:我们做这个项目和你们做企业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创新的事业。你做企业时是什么都准备就绪之后才开始的吗?你不也是边做边完善的吗?BiMBA也是这样,我们一帮人从国外回来,就是想把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搞上去,像办企业一样,首先要有勇气和决心迈出第一步,然后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完善。你们是第一批学生,你们会有吃亏的地方,因为项目目前还在完善的过程中。但是,有更多对你们有利的地方,因为你们有更多机会参与项目的设计,或者说是根据你们的需要来设计和调整课程从而获得更多更直接的知识。我非常感谢你们和我们一起来开创中国EMBA事业。其他学员也提了好多意见,有些我认为合理的当场就表了态,有些不合理的我也当场拒绝和反驳了,还有些意见或者是建议不能当场拍板的,我说我需要回去跟主管老师商量。这时一个学生说,你今天是干什么来的?好多事情你说还要去商量,那我们还谈什么?我当时也很不客气地说,学校也有办学的原则和规矩,难道学生一提出来我们就要照办吗?做事也要有个程序,有些事不商量怎么行?!其实我也理解学生的心情,他们这么说一方面反映了对我们前一段工作的不满,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企业家的办事风格。但我也是个真性情和有棱角的人,不会也不愿意圆滑处事,有话直说毫不转弯抹角。虽然有些时候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更多的时候是得到了这些企业家学生们的认同,我也因此得到了许多朋友。这群EMBA中就有许多和我‘吵’出来的朋友。当然从交锋中我也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同时从他们的‘抗议’声中也听到了中国EMBA的希望所在-这些企业中的精英读EMBA不是慕‘名’而来,确是为求‘实’而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