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正月游神流坑(1)
区域简介如果说婺源是一个恬静安详的古村落,那么在几百公里外的深山中,还有一个更具特色的村子,那就是流坑。
流坑可以算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冷藏库”
,太多难得一见的文化仍在这里延续,正月是这里传统民俗活动最集中的时间,与婺源相比,这里是深沉而喧闹的。
江西省有好几个流坑,其实流坑这名字跟村子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依山傍水,深藏山岭之中,符合这条件的村子在江西不计其数,最特别的是乐安县牛田镇的流坑村。
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元年间(公元937—942年),全村绝大多数人姓董,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董合为流坑董氏的一世开基祖。
北宋初年,流坑董氏第三代孙董文广兴教办学,倡导科举仕宦之路,因而在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流坑曾经仕宦鼎盛,人才辈出。
宋仁宗甲戌年(公元1034年),董文广的侄子董洙、董汀,侄孙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一门五人同时考中进士,族人为此在村中建"
五桂坊"
以显殊荣;两宋300年,董氏一族共出了26名进士;宋、元、明三朝,流坑人中进士者达33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司空、师保、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簿、教谕的流坑人氏达200余人。
明清以后,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微,但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
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都为流坑留下墨迹。
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
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20世纪中叶,以至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
往返交通南昌到流坑,从南昌乘到抚州的长途汽车,再从抚州长途汽车站乘车到乐安,票价15元;乐安到流坑,票价5元,人满即走。
南昌长途汽车站(南昌火车站附近)每天7∶45旅游汽车直达乐安,票价40元左右。
住宿当地有很多经济实惠的民俗旅馆。
具体行程正月流坑村最热闹的活动是村里的游荷杨神,它是流坑村的主神,因为每年它都必去每个村民家走一次,赐福全村。
现在到流坑去,至少可以看到三尊荷杨神,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庙里面,每年正月初九那天传说是荷杨神的生日,所以必须出游。
几近傍晚的时候,村子里面轮值房一个本房中当年成婚的男子在请神队伍的簇拥下,从神社团庙里把荷杨神请出来,用手抱着荷杨神像走遍全村每一户人家,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把全村转完。
流坑正月里的节庆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流坑的祠堂也颇有特色。
村口是原来全村最大的祠堂。
董氏大宗祠的遗址——董氏大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重建于明万历十四年,是一组占地70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被称为流坑建筑之“最。
可惜于1927年被军阀孙传芳部下焚毁。
从遗留下的五根高8米、直径70厘米的花岗岩柱上,人们仍可遥想当年之恢宏。
在迷宫般的流坑村有八条大巷,巷巷都有祠堂,至今村中还散布着50多座旧祠堂。
董氏最早的祠堂建于元末,据万历十年修全族大成谱时,记载流坑村内共有24座祠堂。
这进一步证明了流坑村耕读的传统。
流坑村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的**是集中在每年正月初十一的“游老爷”
活动。
以前,游老爷只是灯彩活动的序曲,而且各房名有都有自己“游神”
和“灯彩”
的日期,文肇公房仰山庙便是正月十一这天出灯,而出灯和游神又是同一天开始,白天游神,晚上出财。
现如今基本只保留了白天游神,也就是“游老爷”
的活动,老爷是村里人对庙里供奉的菩萨与神的称谓,这个活动是流坑人一年中的大事。
村民们辛苦劳作了一年,“老爷”
尽心尽责地保佑了他们一年,过年时分,得请“老爷”
到各家门口走一遭,得众人的香火。
它如同流坑古村的标志一般是如期必到的,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在等待着它的举行。
仰山庙在古戏台的旁边,穿过流坑有名的露水市场,再穿过几条长长的街巷,便来到了庙前。
流坑举行的出傩神、跳傩舞称为“玩喜。
在流坑有“八房八傩班”
的说法,许多房都有自己的神庙,其中的一些就祭着傩神。
以前的请傩有很多的功用,比如从正月初二开始“出傩”
到正月十六日“收傩”
止的一整套驱鬼逐疫的仪式,或哪家遇到“中举”
、“添丁”
、娶妻、嫁女等喜事都要去傩神庙中,请来傩神和傩班,热热闹闹的表演一番。
但现在的傩舞表演“娱人性”
更强,增添了很多戏剧的成分。
傩神演出至少需要三十多个人。
傩班一般由房中的男人组成。
“傩”
是赶鬼驱疫之舞,具有一种神性,讲究一套程序和身段、步法。
傩班演出的剧目有:“钟馗扫台”
、“天官赐福”
、“出将”
等民间普及性较强的传说。
这里的傩舞只跳而不开口唱,所以演出犹如一部连本哑剧,特别富有情趣。
最后一个节目是“抢罗汉。
此时全部演员都取下面具,一起登台献艺,打拳、踢腿、翻斤斗、跳桌子,随心所欲,各逞其能。
此时气氛热烈,喝彩欢声,把演出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