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救的女人是无敌的
人们常说,女人天生爱幻想,但对于一个已为人妻人母的女人来说,应该早已过了幻想的年龄了。所以当得知苏菁是离家别子万里迢迢孤身闯北京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了那句京剧唱词:“这个女人不寻常!”在她的背后,一定有某种不为我们所察的力量在支持着她。在后来的共事中,我一方面不断地受到她的激情感染,另一方面也发现她的内心世界很大很大,大到几乎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要在心理上被她“俘虏”的地步。所以她后来离开慧源,我是深深祝福她的。现在苏菁的《再坚持一会》铺展在我面前,我受到的震撼远远超出了当初与她面对面的接触:我没有想到在她单薄的身上竟经历了这么复杂的心理过程,又蕴藏着这么巨大的情感和思维的能量!首先,这本书充满着一个超凡脱俗的女人的生命激情。这种激情能对人的心灵产生“摧城拔寨”般的征服力量,让所有与其接触的人都能感染到她的生命色彩。而人一旦具有了这种激情,他就能精力充沛地面对各种困难,就能在令人悲观沮丧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境,就能在别人怀疑犹豫时不知疲倦地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一个又一个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的感觉穿透这种激情,我们更震撼于一个女人心灵自救的不屈不挠和非凡勇气。作为一个曾经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女人,这种自救的痛苦和艰难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她甚至让人想起传说中的“凤凰涅槃”。而一个女人心灵再生的意义比“凤凰涅槃”或许更有价值。更让人钦佩的是,苏菁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自我拯救,并没有满足于在家庭的小天地里享受亲情和幸福,而是以博大的悲悯情怀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心理“脱茧”,以自己的爱和智慧将更多迷惘中的心灵引入人生的正轨。《再坚持一会》中汇集的故事很多,从幼时的经历,到从严重心理困惑中破茧而出的艰难;从做母亲的第二次成长,到离家别子独闯京城;从做心理咨询,到倾力于母亲教育……这些经历在苏菁的笔下化为一篇篇充满智慧而感人的生命随想,那种灵动与深透让你不由自主地与她一道而歌而泣,而呼而喊。这是一本在我们生命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都能引起共鸣的书,它提示着我们———坚持,就是胜利;执著,就是成功。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跨出勇敢的第一步自从我做了母亲,从混乱、自卑的生活泥潭里走出来之后,我的心里就渐渐萌发了一个想法:将“激发丈夫和儿子的潜能”作为我终生的事业,并将这一理念向全社会的女性传播……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到祖国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我离开家的那一天,天空中忽然飘起了雨,我的脑海里蓦然闪过一念:看来真是个好兆头,风调雨顺。母亲却重重地叹了口气:哎!这天怎么好端端地就下起雨呢?母亲凡事都容易往坏处想。也难怪,她一生坎坷而难有欢笑。此时,她正拉着我儿子陈楠的手拼命地往火车站赶……那一天是2002年6月2日,我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日子出门,是为了和7岁的儿子多过一个“六·一”儿童节。我们进站的时间晚了,所以当大家手忙脚乱地把行李扛上车,还来不及放妥当,火车就徐徐开动了。我挤到车窗旁,拼命地向站台上的丈夫儿子母亲弟弟及同事朋友们挥手告别。我的视力不好,没能看清他们的面容,只见儿子站在一群人的前面,拼命地向我挥手……时间短暂,我还来不及体验分别那一刻的心酸,站台上的一片嘈杂声就很快被向前疾驰的火车远远地抛在后面了。事后从送行的好友唐燕那儿得知,儿子陈楠当时是咬紧下唇才不让眼泪掉下来的。尽管时过境迁,我听了还是直感鼻子发酸:倘若当初能看清儿子的神情,也许真的没有勇气跨出这艰难的一步。火车一直向北方开去。究竟如何走好今后的人生之旅,我还没有很清晰的思路,但我想,北京一定会有很多机会的。随着向前疾驰的火车,我的思绪也狂奔起来。我的老家在广东。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为了他的理想只身从广东徒步到了广西,听母亲说他那时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在路上吃够了苦头。5年后我们全家都迁入了广西柳州。我听说当时有朋友劝父亲去北京,因为当时他和北京的科普作家高士其还有书信来往。就此我曾问过母亲:为什么父亲走到广西而不是走到北京,北京不是更有发展前景吗?母亲听了我的问话,很是伤心,她说:你爸走到广西已经吃尽了苦头。“文革”中,因为他说了一句肯定**和邓小平的话,于是一天晚上突然被红卫兵从睡梦中拉了起来,他们用草绳把他捆在一棵大树旁7天7夜,用烧得通红、滚烫的铁条烙他的耳朵,还把他拽到台上扭起他的手臂强迫他弯腰低头认错,全校学生排着长长的队伍轮番踩他的脚趾……母亲哽咽得说不下去了。那个疯狂、颠倒的岁月,不亲身体验那场运动的人是无法理解这一切的。是那场运动和浩劫使父亲遍体鳞伤,并落下了一身的病,也把父亲的理想打得支离破碎。“文革”成了我们家谁也不愿触及的一个结。的确,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亲执著倔强的禀性,而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伴随着我的成长愈发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