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追“机”生涯/李敬泽

兔子的追“机”生涯/李敬泽

李敬泽,男,1964年生于天津,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任编辑。1990年,《小说选刊》停刊,调入《人民文学》杂志社至今。2000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著有文集《颜色的名字》、《集体作业--实验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与人合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等。“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句话有层层叠叠的意思,其中一层是,如果你能准确地理解一只蝴蝶振翼或者一枚草叶摇曳,那么你就有可能洞悉未来之秘,顺应即将发生的某种巨大变化。——由至微看到至大,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所谓“洞烛机先”,“机”就是事物之变的轻微萌动,得了该“机”,就像选中了一只垃圾股,然后垃圾变成了黄金。所以,现在有个人,上观天、下观地,神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辞,他在干嘛呢?我告诉你,他多半是正在追“机”。追到了“机”当然是大喜事,如同中了头彩。翻翻报纸杂志,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传奇的追“机”经验,由此改变了人生,他们通常还会鼓励你,“机”是到处都有的,问题在于你是否去追及是否追上。对此我完全赞同,我认为我们必须不放过任何一双翅膀的振动,不管它是蝴蝶还是苍蝇,我们必须警觉,必须时刻准备着,迎接变化的发生和发展。但这里有个问题,如果我们如此紧张,我们会不会失眠呢?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捕捉和等待未来的变化,那么这一时、这一刻我们究竟算是过了还是没过?当我们为无休止地追“机”而焦虑时,这究竟是智慧还是痴愚?我家楼下的李大爷十几年来以不变应万变,一直摆摊修车——自行车,他的逻辑是:反正这北京城里不能人人开汽车不是?另外还有比较不厚道的话是,人啊,跑那么快干什么?到了儿看你能跑到哪儿去?说罢冷笑。该大爷属于那种不求上进的老同志,如果大家都像他一样,社会就不能发展,时代就不能进步。但是,他那种坚如磐石的不变也常常让人惶恐:我真的就比他更聪明?如果老爷子是任凭风吹雨打的磐石,那么我是什么呢?我是一只兔子,惊慌的兔子,时刻窥伺着风吹草动,我告诉自己我正在追“机”,但是在内心深处,在沉重的焦虑中,我是在时刻提防被“机”所追呀,在每一片草叶下,都可能隐藏着狐狸的眼睛和猎人的枪口。现在,兔子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报刊杂志忙于展望和规划,明年会有什么变化?变到哪儿?怎么变?这是一个节日,追“机”的节日,变化在这时被赋予了先在的、不证自明的价值,变化属于未来、塑造着未来,而未来是无限美好的就像下一个女人必然无限美好一样,我们将在变化中天天向上,进步不止。“变化”、“进步”、“未来”,这是三位一体的神灵,它高踞于某种世界观的中心。我说这是“某种”世界观,因为穿过宏大的言辞,你能揣测出发言者的基本形象,他是年轻的,他是成功的,他习惯于不断增加的薪酬、不断变异的服饰乃至不断更换的老婆和情人,他是“资产”、“中产”至少是“小资”……这很好,这说明我们是多么的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生机勃勃,我们就是早晨**点钟的太阳。但是,时间的自然节律是一半白天一半黑夜,而这种世界观却醒目地缺少另一半:不变的一半。我非常非常想知道的是,在我们心中、我们的生活中和世界上,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它在吗?它在哪儿?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一种追求不变的冲动:他们知道,在千变万化中,时间总会将他们带往绝对的虚空,所以,先知和圣徒们创立宗教,伟大的君王驱迫千百万人修建金字塔和长城,他们不是要追上变化,他们是要在命定的变化中追求永恒。这种关于永恒的信念即使在现代性的演进过程中也未曾丧失,的确,资本主义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歇尔·伯曼语),但是如果没有与“烟消云散”斗争的激情,没有在虚无中对抗虚无的信念,两三个世纪以来的现代文明将无以成立。“变化”其实像人会老、会死一样地自然,在这个意义上,人并不比荒野上的兔子更为优越;人的自由、尊严和创造力在于,他能够求证、坚守和存续“不变”。这种“不变”是超越意义上的,也可以是世俗意义上的——当你看到黄浦江边那些花岗岩的大厦时,你知道在它们的建造者心里,此时便是百年;而美国十九世纪那些辉煌的神话般的宅邸,不仅是一个阶级放纵和奢靡的见证,而且表明了这个阶级的雄心:以金钱和狂放的想象力达致永恒。但是,在2003年到2004年之间,这里的人们崇拜“变化”,崇拜“拆”,追“机”正未有穷期,厄普代克的声音像咒语般回响:兔子,跑吧!然后,我们就飞快地跑,或者逃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兔子的追“机”生涯/李敬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