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婚礼/陈丹燕

八十年代的婚礼/陈丹燕

陈丹燕,1958年生于北京,八岁起移居上海。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小说为主,有《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后开始成人文学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心动如水》、《纽约假日》等。

1997年出版《独生子女宣言》,1998年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畅销作品。

八十年代是一个洁净的年代,人们都还带着在恐怖中长大的孤儿般的谨慎和幻想,还有小心翼翼中暗藏的反骨,悄悄地过自己的日子。

那时候的婚礼,是人生中真正的大日子,离婚和婚外恋的浪潮还没有到来,婚礼上关于"

百年好合"

的祝愿,就是铁打的规矩。

八十年代的新人大都不满意家具店暗淡的日光灯下粗糙而土气的棕红色家具,大家都愿意按照自己的心愿,请木匠到家里来做家具,那时候时兴的,是捷克式家具的颜色,清水蜡克,或者极淡的黄色,那是对国营家具店里红棕色的反动。

式样却是组合式家具,若干个方方的箱子,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随便搬动组合更新,变成另外的样子。

从那时候开始,一个上海的新家庭与装修队之间的斗争就已经硝烟四起了,所以八十年代结婚的人,要是在九十年代买房子装修,是最有经验对付离开田野变得毫无道德约束的农民专修队的。

经验就是两种,一是事必躬亲,不让他们有空子可钻;二是高高挂起,早就做好了受骗的准备,所以不生气。

那时候的结婚序曲又长又艰苦,新人们蓬头垢面,新娘大多数总是和新郎同甘共苦,见钱眼开的新娘自己知道有罪,人们不把这样的女孩子称为聪明,而是称为好吃懒做。

新人们最先了解的,就是木头的品种和零件的价钱。

那时候的人心没有现在狡猾,商店里开出来的发票总归是真的。

然后,女孩子要准备自己的嫁妆,八条新棉被,从一斤半的到八斤的,可以盖上二十年。

还有各种颜色的缎子被面,大红大绿,喜气洋洋。

那些被面子,是真正的好缎子,手工绣的龙凤,一洗就皱,丝线就褪色的那种娇气手工。

还要准备两条鸭绒被,两条羊毛毯,洋红的羊毛床罩。

好像织物都应该是女孩子准备的,包括窗帘和桌布,电视机套子。

为了找到好看的布料,花的时间不计其数。

女孩子总要准备一对樟木箱,那是重要的陪嫁。

女孩子用的新被子,会由妈妈请一个全福的女人来缝,为了祝福女孩子日后的幸福,父母不全的,家庭不全的,都不能动新人的嫁妆。

常常自己的母亲不肯动针线,因为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吧。

而在八十年代,刚刚长期的动乱甫定,有全福的女人还真的不好找。

被找上的人,一脸都是自豪和感恩的样子。

男孩子要准备房子和家具,还有电器,那时候不过是冰箱、电视、录像机和录音机而已,但那时候男孩子的工资,大学毕业生也不过五十八块八角。

那时候结婚,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不过有自己的一间房间,房间通常都是小小的,一整套家具放进去,转不开身。

结婚买商品房,那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事情。

所以,家里没有一间可以结婚的房间,就是许多男孩子成为老光棍的原因之一。

规矩的人家也得给媳妇一个见面礼,通常是金戒指和金项链,九九金的。

式样老土,克数殷实,女孩子家出面为女婿做一套婚礼上穿的全毛呢中山装,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最好的出客衣服,直到九十年代以后。

到九五年以后,给云南灾区捐赠的衣物里面,就能看到压在樟木箱底的呢中山装了,它们散发着经久不息的樟脑丸味道。

金项链和戒指,还有上好的呢中山装,还有一件全呢的长大衣,都是婚礼上的主力。

然后就到了婚礼。

所谓婚礼,就是喜酒,就是定下一个饭店,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那时候并没有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人,都是真正的高兴,八十年代吃到一顿好吃的,还是令人鼓舞的大事。

当然,看喜酒的排场也很要紧。

家属会带着家里的大锅去饭店,把吃剩下来的东西带回家。

那时的喜酒,真的是货真价实的传统盛宴,清炒虾仁,红烧蹄膀,白斩鸡,香酥鸭,蚝油牛肉,松鼠黄鱼,狮子头,一道一道,热气腾腾,重油赤酱地端上来,被重重地顿在圆桌的中心,一时间,筷子头如雨而下,风卷残云一般,青花大盘子里就空了。

那时候喝的酒,都是烈酒,茅台也不那么贵,男人们很快就脸红了,也有人白了,喝醉了的人开始失态,想起了伤心事就哭了。

大动乱以后的年代,每个人都有伤心事,整个社会都是多愁善感的,容易见到眼泪,即使是在婚礼上。

而女人们的嘴唇因为油,而显得厚而馋相。

发的喜糖,是用窄长如手掌的小塑料袋装的,要是里面八粒都是奶糖,就表示是有钱人家结婚了,通常总要在里面搭两颗便宜点的硬糖,一粒奶油话梅糖,一粒上海产的水果糖,用透明玻璃纸包的。

接下去的节目就是闹洞房了。

开始总算是文雅的,说说恋爱经过而已,后来就要新人一起吃苹果,不过借着由子可以让他们不小心亲到一起,大家可以起哄。

那时候这种被社会允许的亲昵,是最好的13频道节目,可以让人看到自己都脸红心跳。

这是中国在八十年代短暂的宁静中,拘谨而单纯的婚礼过程。

多少那时的婚礼,没有应了"

百年好合"

的话,消失在经济的腾飞里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八十年代的婚礼/陈丹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