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语的无数种可能性/木木

一个词语的无数种可能性/木木

有人说,在地球上任何角落的两个人,中间不出七个人的转折,就可以找到这两个人之间的联系。李天炳是一个做有关长征的当代艺术的朋友从当年的长征路线上找到的一个人。李天炳是闽西山村的一个老头,他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生活方式和当代艺术能沾上边。当年日本鬼子到村里拍良民证用的照片,李天炳无来由地迷上了那个黑匣子,第二天,他瞒着家人,把家里的老牛拖到遥远的镇子上卖了,换了一架照相机,从此他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他在黑暗的牛棚里用烟囱透下的光柱自然曝光,不多不少八分之一秒,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他翻山越岭,拍下了那片古老地界的婚嫁生死,风转物移。他不再是一个山村的农民,他以拍照为生,谋生,娱乐,生活的边界完全模糊,他的生活有了他自己说的自自在在,当他被当代艺术家们发现时,艺术家们说,他的行为方式完全是一个当代艺术的行为方式——他关注自由。小Y是新人类,她从没离开大都市,致力于实践一切看似另类的生活方式,染红头发,在同性恋成为圈子里的时髦话题时爱上一个比她更新的女孩,写过火的文章,被归入美女作家,她每年都有一个短期工作史,在北京或者上海,然后游荡和写作。一次她游荡到鼓浪屿,看着那片海说,这个地方适合写一个长篇,于是当天就在当地租了一个房子,租三个月,刚好够写一个长篇。她的笔记本电脑随身带,手机全球通,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空间。她关注一个生活的姿态——与老贵们不同,她是新贵。长征路上的李天炳和新人类小Y相隔时空遥远,攀不上联系,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放弃生活轨道,获得无数种可能性,于是生活的外延无限扩大,融合,李天炳被艺术家们尊为一个难得的当代艺术的实践和保存者时惊得不知所措,而小Y,谁知道她明天会成为什么,只有丰富和不确定是确定的。这就有点像我们在讨论的有关SOHO的话题,或者SOHO正是不确定和无限可能性的容器,而可能性的永不消失是生活魅力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容易被“永远”这个词打动,是因为“永远”以确定的语气宣告了某种可能性的消失。所以,句子里有一个“永”字,总是很容易击中我。比如,有一次我在书店翻闲书,翻到诗人芒克的句子:你,和那些远去的日子,永不再来。我盯着那个永字,脑子一瞬空白。还有一次,湾景拿新出的《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一书让作者签名,我笑湾景行为太年轻。湾景认真地说,不是要签名,是他本来想用在书里但后来没用的那句话太好了,就让他给写下来。我凑过去看,那句话是:书中大部分景色已永沉江底。那是一本摄影集,用图像记录了三峡风光,而那些被千年文人歌咏过的风光将因为一个宏大的工程而消失。我再次被突然击中,“永沉江底”打到我心里,说不出的心痛。是确定和可能性的消失让人心痛。同样我问那位做长征艺术的朋友,为什么选择长征?他笑着反问:有比长征更能永远可以自圆其说的概念吗?的确,长征最抽象也最具体,它的里面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它是物质的,很多产品以它为品牌命名,它是精神的,理想主义,革命情怀,人的心理极限,生理极限,甚至茅台酒,喝了它四渡赤水,甚至美国总统上任,报纸要说“他开始了新的长征”,它是一个意蕴无限丰富的概念,成为中国最独特的资源——思想的、话语的、艺术的、物质的、情感的。我想,所谓SOHO也是如此,它不只是一种生活姿态,不只是可以转化成产品的情感和创意,它像是一种生态,这种生态充满无限可能性,表现到一个人群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表现到一个建筑形态中,成为一个物化的定义它的拥有者的符号;表现到一个精神领域中,成为引领人接近和探求自由的口号。而SOHO的含义本身,同样液态无形,充满可能,就像我们孜孜以求的自由,永远不能到达它的边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SOHO小报》文章选集――那一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一个词语的无数种可能性/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