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小知识
本滩改名申曲:1914年,进入上海市区的本滩第二代艺人施兰亭、邵文滨等发起组织民间艺人团体“振新集”,主张进行改良,遂把本滩改名为申曲。申曲改名沪剧:1940年6月,大公医院院长顾耕眉寿诞,新光电影院经理夏连良借祝寿网罗十位申曲过房儿女,组织上海沪剧社,于1941年1月9日公演《魂断蓝桥》,从此申曲易名沪剧。沪剧由滩簧、申曲发展而来,初以说唱形式流传于民间,上世纪初走入书场茶楼,30年代后迅速发展,内承传统,外借好莱坞电影的都市外壳,信奉拿来主义,成功地改编好莱坞电影,以及把社会新闻编成沪剧上演,成为上海市民最喜欢的土生土长的“西装旗袍戏”。沪剧曲调可概括为四大类:长腔类、簧腔类、缀腔类和小调类。长腔类:分中板、慢中板、慢板、紧板等十种,其中赋子板最见实力,唱词容量大,少则十几句,多则百余句,一气呵成,往往用于大段叙述。簧腔类:吸取了苏滩中的部分唱腔,与本剧的长腔类融合一起,成为沪剧的第二基本调。有〔阴阳血〕、〔反阴阳〕、〔绣腔〕等五种,以〔反阴阳〕为代表,柔美纤细,舒展深沉,通常表现哀怨、悲痛、愤慨和怀念等情绪。缀腔类:指插句性质的辅助唱腔。小调类:多数来自江南民歌,节奏轻快,质朴委宛,富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如:〔过关调〕、〔寄生草〕、〔月月红〕、〔夜夜游〕等。祭台:焚香点烛,用猪头三牲和扭断活鸡头颈的鲜血洒在戏台周围,表示扫除一切邪腐,大吉大利。暖台:农历腊月二十四左右,在衣箱上贴上封条停止演出,叫封箱。除夕夜开箱演出叫暖台。腰台:戏演到一半,休息几分钟叫腰台。老郎:旧时代沪剧界将“老郎菩萨”和“老郎神”视为祖师。每到一地演出,在后台张贴用大红笔书写的“翼宿星君神位”,焚香点烛磕头礼拜,祈求保佑。前台老板:即剧场老板。后台老板:亦称“当轴”,即领班,戏班主、当局老板。茶会:旧社会同行聚集的地方。在此介绍业务、交流经验和处理纠纷。地址在上海八仙桥“日日得意楼”,时间为每天上午。放汤:戏演到快结束时放观众入场看白戏。前拆后包:前拆指戏院老板与剧团的拆账,一般为三七开。后包指剧团老板与演员的关系,通常是固定的包薪制。但明星演员有底薪加包银,如底薪有1000元的,包银有按20张戏票的,也有35张戏票的。双包银:双份包银。发放后期票板:预定戏票。沪剧票价:1948年6月,一张沪剧票1800元等于六个大饼钱;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在上海实行“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限定沪剧票价每张3角3分,11月5日改革结束,调为每张1元5角。21世纪由明星主演的沪剧票价最高为500元。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