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帝溥仪(4)

宣统帝溥仪(4)

同日,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

《清宣统政纪》记载其主要内容是:甲、关于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国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如左:一、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

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

溥仪将当天改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7月1日)。

溥仪连发九道上谕封官授爵:封黎元洪为一等公;授七位内阁议政大臣,他们是张勋、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授各部尚书:梁敦彦为外务部尚书、张镇芳为度支部尚书、王士珍为参谋部大臣、雷震春为陆军部尚书、朱家宝为民政部尚书;授徐世昌、康有为为弼德院正副院长;授赵尔巽等为顾问大臣;授原各省督军为总督、巡抚;授张勋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仍留北京;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

十四日(7月2日),授瞿鸿等为大学士,补授沈曾植为学部尚书、萨镇冰为海军部尚书、劳乃宣为法部尚书、李盛铎为农工商部尚书、詹天佑为邮传部尚书、贡桑诺尔布为理藩部尚书。

要求全国“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当天,北京街上出现大门挂龙旗的现象。

张勋率兵入京,溥仪第二次登极当皇帝,是为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

这年为丁巳年,史称“丁巳复辟。

但是,历史教科书及论著文章称作“张勋复辟”

,这很值得商榷。

“复辟”

二字:“复”

,《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

其意思是恢复;“辟”

,《尔雅·释诂》:“辟,君也”

其意思是君位。

“复”

与“辟”

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恢复君位或恢复帝位。

这次宣统复辟,是由张勋统兵进京,扶持溥仪重新恢复皇位。

张勋何许人也?张勋仅是一个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许多书文称“张勋复辟”

,其有何“辟”

之可“复”

?实际上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或宣统复辟,而不是张勋复辟。

然而,黎元洪拒不受命,避居日本公使馆,电令各省出师讨伐;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湖南等省督军通电反对复辟。

十五日(3日),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讨伐张勋。

十八日(6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

十九日(7日),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宫中投下三枚炸弹。

太妃们有的钻到桌子底下,有的吓得惊叫,太监们更为惊慌,宫里乱成一团。

同日,讨逆军败张勋军于廊坊。

二十一日(9日),北京公使团照会清室,劝告其解除张勋武装。

二十四日(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勋兵与战,兵寡失败。

张勋逃到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内。

溥仪的师傅和父亲替他拟好批准张勋辞职的谕旨和退位诏书。

这是溥仪的第二个退位诏书,溥仪看了放声大哭。

这年溥仪14岁。

历时12天的张勋兵变、溥仪复辟的闹剧结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上一章下一章

宣统帝溥仪(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