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上的紫禁城――紫微垣(4)
这样,晋国只剩下三大家族,晋国国君完全成了一个摆设,还得经常去朝见三家。再后来干脆晋国国君被废掉,韩、赵、魏把晋国彻底瓜分,都自封为王国。史家常提到的“三晋”,就指韩、赵、魏三国。可见若无王良出力,战国时的形势不定会怎样呢!正因为王良驾车之技、驾车之功,故也被升上星空,成了天上驭马的星神。4.文昌帝君的故事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紫微垣附近,在紫微垣外,还有一组小星,它们虽然不很亮,但与魁星一样,也主管人间知识分子的功名利禄,而且它们的作用比北斗魁还大,这就是文昌星座,又称“文曲星”。文昌六星在北斗魁的上方,过去这个星座包括了朝中的各主要文武大臣。上古时政府崇尚武力,以强权实施统治,到中古以后,天下归一,“大一统”社会提倡以文德治天下,以法度、教化为主,所以文昌也就名副其实,有了“文明昌盛”之义,由此人们便认为文昌主宰功名禄位了。到了元朝时,文昌星座被封为“文昌帝君”,又叫“梓潼帝君”,下面我就讲一讲它的来历。相传在西晋时,四川梓潼县七曲山住着一家张姓夫妻,以砍柴为生,非常勤劳,但一直没有孩子。一天,张公上山砍柴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鲜血滴到下面的清泉里,不料泉水里钻出一个小男孩,开口就叫他爹,非常活泼可爱,张姓夫妻就收养了这孩子,给他取名叫张亚子。后来母亲生病了,张亚子昼夜守在母亲身边伺候,并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为母亲治病。后来张亚子入朝为官,文武双全,品德高尚,为人们所敬重。在一次抵御外敌进犯的战斗中,张亚子因孤军深入、寡不敌众而战死。梓潼县人为表彰他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的情操,在他的老家七曲山建了一座“张亚子庙”。到了东晋时代,四川在北方少数民族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治之下。附近又出了一个叫张育的人,他不满前秦的统治,举旗造反,自称蜀王,率领一伙人抗击前秦政府,后来也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战死。后人为了纪念他,也在梓潼七曲山建了一座“张育祠”,尊之为雷泽龙神。因为这两个庙祠相距不远,所纪念的人又都姓张,经常被人搞混,所以后代干脆把这两处神祠合在一起,叫梓潼神祠。梓潼神的名字还叫张亚子,但他越来越不像那个英雄张亚子了,也不像张育,唐朝时这个张亚子先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左丞相,又被唐僖宗李儇封为济顺王。到了宋代,据说有一个姓李的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去拜梓潼神,当天夜里,他就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梓潼神的引导下来到了成都天宁观,在观里,一个道士指着织女的支机石对他说:你以此为名,必能中举。醒来后,李秀才觉得此梦非同寻常,便真的改名叫“李知几”,结果,当年就考中了举人。此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可能就从那时开始,梓潼神与文昌星发生了联系,最后元朝时被封成“文昌帝君神”。文昌帝君除了保持张亚子忠主孝亲的事迹外,主要是掌管文人的功名之事。据说,他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全是作官,他总是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从中可看到张亚子的影子)。因此后来天帝让他掌管天下学子考试晋升之事。随着元明以后科举的制度化,文昌帝君成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之神,谁要想走科举之路,求取功名,就一定要祭拜文昌帝君。后代许多文人学士还甘愿为他捉刀代笔,写了洋洋数千万字的文章归在文昌帝君即张亚子名下,张亚子又成了著作等身的大文豪,而且是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其作品囊括了天文地理、文史哲经、星占医术等知识。各地也都建起了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地位简直可以与尊奉孔子的文庙并提。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宫,估计可能是因为进京赶考的文人太多,少了的话,文士们一股脑都来拜,怕挤不过来。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帝君两侧的两个侍童造像,一个手捧印鉴,瞪眼皱眉,名叫“天聋”;另一个手拿书卷,张口结舌,称作“地哑”。印鉴是文昌帝君的御封大印,书卷是文人们的成绩薄册。文昌帝君找两个聋哑人来伺候,这两人能言的不能听,能听的不能言。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如同今日的高考,关系着人的一生前途,所以保密问题是第一位的。梓潼县七曲山的梓潼神祠,因是文昌帝君的发源地,所以建的文昌宫规模最大。另外,一些乡间私塾、书院甚至一些文人的书房也供着文昌神像或神位。每年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学子们都要到文昌宫去祭拜,并举行文昌会,吟诗作文,互比高低。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攻入四川时,他去文昌宫游逛,发现宫神叫张亚子,就说:“你姓张,咱家也姓张,俺跟你连了宗吧!”于是让人塑了一尊自己的坐像,供在文昌宫里。张献忠是个毫无理想、没什么见识的草莽英雄,只会乱杀人,谁愿意尊奉这样一个无聊的人?张献忠兵败之后,他的塑像就被人们丢到大街上。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