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升迁之路》第一部分(2)
白殿壹和刘向东则稍差一些,但也每人给恩师穆彰阿送了二百两的礼金。
五个人当中,曾国藩最不行。
一则源于他出身农家,至今尚未还清进京赶考时借的银子。
一则因为他平时木讷不擅交际,百两以上的银子钱庄和会馆都不肯通融。
何况庶吉士借钱,原本就是钱庄的大忌。
当值的京官借贷尚要考察偿还能力,你一个不拿俸禄的人借贷,又没有哪个大臣肯为你担保,钱庄是断断不冒此险的。
当然,十两二十两的不在此例,却又办不了事。
曾国藩只能干耗着。
陈启迈与洪洋很快便由内阁通知开具履历,明日午时引见,引见大臣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庆、吏部左侍郎敬爱。
引见的当天就从内廷传出消息,陈启迈分发江西,洪洋分发广西,都是遇缺即补的候补知县。
两个人引见后都很丧气。
银子没少花,结果却不理想,两个地方都是穷省,靠做官发财一途先就打了折扣。
一个月后,白殿壹与刘向东,也由吏部侍郎敬爱指引,入宫陛见。
引见后,白殿壹被外放到湖北做候补知县,刘向东被指发湖南,也是候补知县,省份较江西、广西要好些。
两个人好一顿欢喜,连请连吃了三天花酒才打点行装离京赴任。
几天光景,期满该过班引见的庶吉士只剩了曾国藩一人。
曾国藩尽管每天照常去翰林院当值,却每天都盼着引见的通知。
吏部的知示却影儿都没有。
曾国藩知道这是不打点出现的结果。
吏部不上报,皇上又日理万机,如何能知道还有一名该引见的庶吉士没有引见?吏部耗时日,往后拖引见的日子,说穿了,就是干耗庶吉士的银子。
这也是曾国藩不打点的“报应。
吏部轻轻一拖,”
曾国藩叩头退出。
两部堂官跪着没敢动,等圣谕下达。
道光帝在曾国藩的履历上批的是:面相不雅,答对却明白,能大用。
曾国藩在殿外等了一刻钟,两部堂官才退出殿来,向曾国藩转达圣谕:庶吉士曾国藩即日起实授翰林院检讨。
曾国藩转眼便成了清朝的实缺从七品官员。
后来,曾国藩才从旁人的口里,陆陆续续知道了一些陈启迈和白殿壹等人引见的内幕。
道光帝陛见陈启迈和洪洋时问:“朕自登基,灾荒便接连不断,国库日渐亏虚,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呀?”
洪洋抢着回答:“回皇上话,学生已经想出办法了”
道光帝一见洪洋说话响亮,毫不怯懦,便高兴地道:“你大胆地讲吧”
洪洋答:“谢皇上!
皇上如放学生做了地方官,学生便增加漕粮地丁。
如果现在的章法是亩收纹银一两,学生到任后,就亩收纹银三两或四两,直到皇上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