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四十岁

如今的四十岁

既然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四十岁群体中的一分子,就不打算说什么“既然大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就不能再像毛头小子一样了,一定要沉着稳定”之类的漂亮话了,免得有读者说我只知道教训别人,却不知道反省自己。相反,我倒认为四十多岁的人焦躁不安是再合理不过的,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能否拥有稳定的生活。当然,我这样想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如今四十多岁人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常说“到了多大岁数,就该有多大岁数的样子”,所谓“少要轻狂老要稳”,二十多岁就该朝气蓬勃,三十多岁就该成熟冷静。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对各个年龄层的定位也就不尽相同。各个年龄层在社会中的定位和它的成熟程度是相对的,随着平均寿命和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方说,孔子说“四十不惑”这句话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本人活到了七十三岁,他把自己四十岁之后的人生概括为“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跟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相比,孔子算得上是“高寿”。不仅如此,孔子死后约一千年,唐代的诗人杜甫还有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也是后来人们把七十岁称为“古稀”的缘由所在,直到一千多年之后,活到七十都还很少见,孔子的“高寿”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无从知道孔子的时代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暂且把当时的七十岁当现在的一百岁来算吧,那么当时的“不惑”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六七十岁。所以如果孔子他老人家知道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一到四十就把“不惑”挂在嘴边,想必也会苦笑不已吧。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这种分析荒谬无比,因为我们的父辈所生活的时代跟公元前相比同样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四十多岁时的生活状态却是称得上“不惑”的。诚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父辈跟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们和父辈之间只有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差,在跟孔子的时代做比较时,这个细小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应该同父辈一样步入“不惑”的境界才对啊。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们的父辈,即现在七十多岁的这帮人,他们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三十年前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跟现在大不相同。根据一九七零年(昭和四十五年)的统计,当时四十岁以上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也就是说,近百分之七十的人都不满四十岁,那么四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算是“长者”了。如果把日本社会比作小学的话,那么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四十岁以上的人相当于最高年级——五年级的学生。让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十年后的二零零零年如何。日本人口渐渐走向高龄化,四十岁以上群体占总人口的比率上涨到了百分之五十二。也就是说,四十岁以上的人比不满四十岁的人还要多。同样拿小学来打比方,如今的四十岁以上的群体只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因为上面还有很多年纪比他们大的,所以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已不再是“长者”,而是变成了“年轻人”。此外,根据一九七零年人口统计的结果,当时二十八岁以上的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单从占总人口的比率来看,现在的四十岁跟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地位相同。算起来,别说“不惑”了,距离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尚有一段距离呢。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这一说法应该更容易接受吧。如果现在的四十岁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的话,那么已经迈过四十大关的人即便找不到“不惑”的感觉,也在情理当中了。这样去想的话,大家的心情就会轻松许多,因为从社会定位的角度来说,自己距离“不惑之年”还有十二年,正好一轮呢,那么也就不需要为自己“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是一股学生气”而耿耿于怀了。因为你的岁数只相当于三十年前的二十八岁嘛,学生气未除也很自然。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男人四十:关照40岁男人的方方面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男人四十:关照40岁男人的方方面面
上一章下一章

如今的四十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