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这是一部差点被遗忘的小说。小说就像人类,一代跟着一代,无休止地繁衍着。看着各地书店和印刷厂仓库里的书籍,真会感慨:逝者如斯乎!《这种感觉你不懂》也一样。已经被文学之潮冲到了入海口,差点成为没有记载的文学野史了,竟然还像一条不安分的鱼,又跳上了岸,继续在文学的大陆上折腾。在中国网络读者和网络写手中,本来有不少人知道了《这种感觉你不懂》。早在2000年,这部在网络有点流行的小说,不少人都已经有印象。有的人一听小说名字,就会说,好像看过。但后来为什么差点被遗忘呢?这是因为这部小说跟《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小说不同,获奖的时候只有五万字,所以一直没有出版单行本,而且作者吴淑平在2000年之后,一直从事传统媒体工作,很少再接触网络文学。直到2003年,吴淑平发现网络上有人还在评论这部小说,才把它改写为长篇小说,他也才进入网络写作和传统文学写作的“两栖状态”。这是一部有新感觉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写法颇引人争论的长篇小说。有人赞美得很绝对,有人骂得很坚决,这种现状可能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目前在网络上还有许多网站不断转载和评论。我不会写小说,但我喜欢读小说。写小说如果太讲究结构和所谓的主旋律,反而会写得很刻板而虚假。不要去讲究章法,随着灵感的游离而运笔,往往会写得更自然。我不敢说吴淑平这部小说写得有多出类拔萃,但起码我喜欢读,我能一口气读下去。我个人认为,这是吴淑平三部长篇小说中最差的一部,但它依然让我读完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部长篇小说能让我们读下去,已经是一种奢侈,我们不敢要求当代作家有多高尚的思想,也没有必要。这年头,高尚的背后往往不高尚,不高尚的背后往往更纯洁。此小说的命运很坎坷,跟许多人的命运一样。据了解,吴淑平写这部小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动机。小说写于2000年,当时他在北京任一家IT行业公司的负责人。公司里都是年轻人,当时刚满三十岁的他,已被认为是“老人”了。这些年轻才子们都很叛逆很有个性,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他了解到,很多年轻人都对传统文学作品不感冒,便产生一个念头:写一部能反映某种本质的小说,把长期积压的愤怒表现出来。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深夜,他开始敲键盘。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写就了五万多字。当时,连校对都没有,他就激动地把小说投给网站连载。出乎意料,两个星期后,就收到了八十多篇网络评论。一个月后,点击量突破五十八万人次,后又被许多网站转载。遗憾的是,网站后来因经营方面的问题,取消文学网,这部书目前还可以在上面查到题目和作者的有关资料,但已经没有了小说内容。而被转载后,可谓五花八门,没有一处是完整的。大部分年轻人觉得看了过瘾,也有一些年龄大一点的人,对其扔过来几个臭鸡蛋。2000年8月,吴淑平回深圳工作,意外地收到通知:此小说获得中国第三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社会生活类最佳小说奖。同年12月,小说缩写版发于《珠江》杂志头条。12月底,小说获2000年全国青年优秀文学奖。又出乎意料的是,小说后来被几家出版社认为是很“另类”的小说,甚至在这一年跟两家出版社签约后,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4月开始,小说在《都市》杂志分两期刊发,又一次被评论界认为是“超另类”小说。吴淑平的小说都有两条线索,这一部也一样。他把职场的坎坷与险恶、爱情的无奈与变幻、人性的善良与虚伪结合得很独到。他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和讽刺的手法,用另类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把哲理性的酒一瓶一瓶地让你喝,把黑暗的东西扯出来见太阳,让我们游泳在他的文字中享受双重过瘾。《这种感觉你不懂》让人在享受语言的快感之后,隐约感觉:卑鄙不可能永远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也不可能永远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吴淑平善于把表面很美很高尚的东西砸烂,让人们看其本质。有时把一些人的内脏血淋淋地拖出来给大家看,给社会评论,写法有点毒。他的笔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只要龌龊的东西,他就要杀两刀。读过吴淑平的几部长篇小说,我有时真会问:他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呢?商场的无情与险恶?职场的坎坷与竞争恶劣?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爱与恨?对世俗的玩世不恭?对龌龊的幽默挥刀?一时竟很难回答。读罢掩卷,觉得整个身心浸泡在漫无边际的河水里,奔波于时而绿野茫茫、时而荒凉凄美的境界中。那夜花开2004年11月28日于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