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比主管强
经常听朋友们抱怨:我们那个上司真是一个叫什么也不懂,要学历没学历、要能力没有能力。
但临最后准要有一声叹息作为话题的结束语。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上司,自己是“下司”
呢!
上司之所以成为上司,总归是应该有原因的。
但你的上司真的比你逊色吗?如果上司真的比你逊色先看看我的几个让上司觉得逊色的朋友的经历吧!
金点子一:摆准位置不越位25岁的林心身高170米,不仅脸蛋俊俏,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跟外商谈判中,她时常露脸,同事对她都赞许有加。
相比之下,她的顶头上司——部门经理陈玲比她逊色多了。
林心刚进公司的时候,经理对她很亲切,但在一次跟外商谈业务的Party上,林心出尽了风头,得意地用英语跟外商海阔天空地交谈并频频举杯,充分显示出高贵与美丽,竟把上司陈玲冷落到一旁。
过后不久,林心就被调到另外一个不太重要的部门。
症结:面对不如自己的上司时,林心自己犯了职场忌讳——越位。
在公众场合喧宾夺主,旁若无人地与上司抢“镜头”
,使上司陷入尴尬的处境,上司当然不愿意把这样犯上下属留在手下,势必给她小鞋穿。
处方: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谦虚和谨慎自然会博得上司的信任和赏识:与上司一起走路时,要走在他后面;与客户谈生意时,应在适当的时候为上司“补台”
,比如一个关键数字上司忘记了,在上司停顿的瞬间及时地提“台词。
说不准哪一天,他会极力举荐你任另外一个部门的经理呢。
金点子二:找上司的闪光点宋刚刚工作那会儿,为了表现自己能胜任财务工作,他在各种场合都会找机会表现自己。
而他的顶头上司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他,为此,同事们在私下谈论的时候就会对上司说三道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上司知道后当然也不示弱,在一次例会上,上司直截了当地说:“搞财务工作的人要求冷静、细致,但有的同志在工作上却很浮躁,这样对我们的工作极为不利,小心摔跟头”
这威胁的潜台词令人不寒而栗,同事们虽然口里不说什么,但心里说什么也不服气。
症结:太介意上司的不足。
在没有全面认识上司的情况下,妄自对上司说三道四,显出不服管教的态度,这让上司的威信受到了牵绊。
如果你不重视上司,上司自然也不会重视你。
处方: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面,应该去尝试找老板的闪光点,因为职场比拼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专能。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或许上司在很多方面不如你,但毕竟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而已。
你一技之长胜过他,可他的综合素质也比你强。
只要你留心上司的优点,并经常把他对公司的决策思路与你自己的思路相比较,你会从中找出你自己的差距。
你真的比主管强吗?很多工作人常常觉得自己比主管强。
因此在管理学上出现了“彼得原理”
的说法,即主管都是升迁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职位。
事实上,你真的比主管强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现在职场上讲求专业、强调个人特质,每个人永远都有比主管强的地方,主管也永远有弱点。
在专业分工的时代,企业依据各种不同部门、发展阶段,对主管的需求也很多元,因此有技术型、专家型、威权型、讲求团队合作的各种主管。
即使是同一个部门,在开创时期、变革时期、稳定时期等各种阶段,所需要的主管也各不相同。
此外,低阶的主管在专业技术的能力比重越重,越高阶的主管,越强调管理领导的能力。
主管百种,自各有人喜欢,主管既然会待在他的职位,也必然有他的长处。
一般人会觉得主管能力不足,其实通常是因为不认同主管的理念、对经营部门、资源配置有不同的看法,或做事方法不同等因素,这些都是主管与部属之间最常见的冲突,未必是主管能力上的问题。
但是归咎于个人的结果,很多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比主管强,一旦有这种想法,工作起来也格外痛苦。
有这种质疑主管能力的情形,专家建议这些人让自己沉淀下来,回想当初进入公司时,对公司的期望、对自己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回到原点,重新正视、看清自己的目标,你的角度将有所不同。
你知道自己不会永远待在这个部门、这个职位;如果你觉得公司还有学习价值,要好好考虑留下,而不是短视地在意主管的能力好不好、主管的表现符不符合自己的期望。
不过这一点很难克服,大家总是容易先将原因归咎到个人,很快地否定主管,觉得自己比主管强。
虽然遇到彼此契合的主管,对于个人职涯上的发展帮助颇大,但是仍建议工作,应该先试着调整自己,因为人的成长有99%得靠自己,因此该思考的是,如何积极地促使改变?如何喜欢自己的工作?如果有心要学习的话,主管的弱点,正好可以训练自己,考验自己如何运用部门团队的力量,来弥补主管的不足,促成改变。
虽然跟对主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帮助很大,但是主管几百种,永远挑不完;而成长往往来自于组织与个人的体会,并非在主管身上,因为主管毕竟只是职场学习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即使你真的比主管强,也要认清自己的目标,离职永远是最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