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随笔(2)

曼哈顿随笔(2)

走出西村到东村,东村的饭比西村容易吃。东村住的人没有西村那种成就感,更加随意,外露,不修篇幅。街上走的尽是披头散发的男女艺术家,夜生活比西村热闹得多。到了晚上人和狗都在街上整夜寻配偶。人们眼睛里发着亮,随时期待着什么新刺激出现。那儿整夜都有各种声音,不管是不是做艺术的人,住在那儿,就是要追求艺术。你能看得出来他们人人被内心的艺术渴求烧得冒火。想当作家的人最好是住到东村去,听听噪音,使你完全不能精力集中,一天到晚能感受人类对**的饥渴。于是你开始不得安宁,要逃避那些声音,可又要听那些声音,还要参与那些声音;你不能等待,不甘寂寞,不能自拔,挣扎着寻找更多在别处找不到的感觉。那些快乐,那些消耗,那些挣扎,不在其中是不能体会的。你必须被东村骚扰到向它妥协,再不用常人方式思索和生活,精疲力尽,一个字都没了,就搬出去,变成另外一个人;油头粉面,把你所经历的灿烂时刻都消化掉排泄出去了,再不写作;也可能突然有一天,那些血都涌上来了,成串的字带着大麻味儿滚滚吐出,小说有了。但我没在东村停住脚。走出东村,到了十四街。到了十四街就是彻底出了格林威治村。那儿煮着另外一种生存方式,热气腾腾。人到了那儿就回到生活最本相,单纯地满足基本需要。满街都是不管质量、不问品牌、论审美的便宜货,穷人天堂。移民可以大批廉价购买衣食住行所需用品,装进黑色垃圾袋中扛回家解决急用之需。一步之差,那儿和格林威治西村就是两个世界。十四街是穷人的真理,一把勺子就是一把勺子,它不可能是一张床。可是出了这条街,上了第五大道,或者是去那时还存在的下城巴尼斯分店(Barneys),一把勺子可能就是大门,品牌和设计使它变成了身份和教养的标志。美学,情趣,想文明?你就活在文明的压力下。刚一学会审美,就要先体验有钱不知道怎么花的困惑;一旦知道了怎么花,又随之招来被文明**驱使的劳碌;永远不满足已经有的,永远想有个更高雅的符号,永远在寻找新的……我住在伦敦的时候,一个英国朋友说:“干脆不去商店了,不知道买什么才对。”伦敦人可以躲在习俗的后面,曼哈顿人只能不停地换胃口。曼哈顿的商店预示着移民的命运,你会挣扎,会暴发,会死掉,什么都是你的。从西边往上走,是乔西(Chelsea)地区。乔西地区是在十四街之上,三十街之下的西边,那儿是老房子老店堂老市民。如果用颜色形容曼哈顿,格林威治西村是黑色,乔西就是粉的。这儿尽是曼哈顿的老住户。著名的乔西旅馆过去以便宜得名,曾经吸引过不少作家艺术家,这些人的行踪被载入史册后,乔西旅馆也跟着成了文化象征。现在它是老样子新价钱,吸引着要买文化气的顾客。乔西旅馆旁边是一个热闹又艳俗可亲的西班牙饭馆,每天客满,来的都是外省的白人,穿着土气鲜艳,吃得热火朝天。顾客中,也常常混入些纽约名流,为了享受温暖的市民风韵而舍弃格林威治村里幽雅的西班牙餐厅,到此来大啃龙虾巨蟹。乔西的街上什么人都有,风貌绝不似格林威治村那么酷,也没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老式的音乐俱乐部和新开的时髦画廊并没有使街道变得更趾高气扬。乔西街道有好胃口,街头小商品,跳蚤市场,古玩商店街,花街,Barnes&Noble书店……在乔西二十八街上买的古董一旦进了格林威治村里那些高雅的古董店里马上就会由于价码不同有了新的美学意义。二十八街上卖古董的,个个满面风霜。脸上写着故事。游客、乞丐、艺术家、小贩、骗子、忧郁症者、学生、小职员、退休老人、垃圾和珠宝、假象和真象都在街上挤,一个典型的老城区。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刘索拉新作: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刘索拉新作: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
上一章下一章

曼哈顿随笔(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