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中的“可能”(1)
第一节公务员的生活,虽然安定,但十分清苦。每月领了薪水,马上把整月的伙食费缴清,剩下的钱就要细细盘算后才敢出手。偶然在星期天到西门町的小馆子,吃一碗牛肉“汤”面(没有牛肉的汤面),就是很奢侈的享受了。记得有一天,有一位同事,把我叫进他的房间,把门锁上,很兴奋、很神秘的说:“小平,(我那时候真是年轻)我要给你一个惊喜!”说着拿出一个纸袋,掏出一个红艳艳的美国苹果,“想了很久了呢,终于狠下心来买了,不舍得一个人独享,请你一起享用!”小心的一分为二,两人慢慢地啃着吃!好甜美啊!真是一个惊喜!我在上海从来没有吃过,这是第一次尝到苹果的滋味。每天开饭的情景,更是精彩。一桌人各自盛好了米饭,还不能擅自行动,“桌长”一声令下,万筷齐发,要不了五分钟,就把菜一抢而空,连汤汁也不剩。为了补充营养,买了一个超小的锅子,偶尔用酒精灯煮一个鸡蛋,还不能天天吃,吃不起。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看样子,这辈子大概都要这样过下去。十六年“寒”窗苦读,背井离乡来到台湾,难道就是为了过这样的生活?这样浪费生命,蹉跎岁月,不是办法,一定要想个“办法”,脱困而出。加班?加班费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不是办法;另谋高职?多少人“逃难”而来,人浮于事,哪里去找高薪工作?做生意?哪来的本钱,并且对买卖一窍不通,所以,更不是办法。我有三位同学,在别的单位工作,待遇比我还差,他们常常下班后到我宿舍来“谋杀时间”,因为没有闲钱从事别的消遣。有人说四个中国人聚在一起就是打麻将,我们不懂麻将为何物,却有志一同地感叹“钱”途茫茫。怎样跟贫穷作战,也是我们有志一同的意向。第二节公务员的单身宿舍里有一大间交谊厅,公家提拨一笔小小的预算,可以添购书籍、唱片等休闲及进修的用品。我当然乐于担任这神圣的任务。那个时代的台湾,书店寥寥可数,出售的书本大都从内地翻版而来,新书少得可怜。报纸只有中央日报、新生报等几份报纸,内容乏味。杂志更少之又少。综合性杂志《自由谈》,销数最广;石油公司出版的以译文为主的《拾穗》,也销得不坏。此外,好像只有一两本小型的杂志,如《野风》等,此外,就是少数进口的外文杂志了。因此,台湾有个不雅的绰号,叫做“文化沙漠”,我们这群“沙漠”中的子民,深受其苦。我的书籍采购任务,根本无从着力。于是,我们这“四个臭皮匠”(比三个还多一个呢),聊着聊着聊出了一个不是办法中的“办法”──挑战“贫穷”的作战A计划。我没有资本,也没有后台,却多的是精力,下班后的时间也不少,何不翻译出版一本小说,估计只要销三千本,就可以对本对利,赚了钱就可以再出二本、四本、八本,良性循环,说不定从此立下基业,甚至在这“文化沙漠”中,长出一片美丽的仙人掌花。销售三千本,有何难?文化沙漠的子民们如此饥渴,有好的新书,还不抢着要,(估计《自由谈》、《拾穗》都有一万本左右的销数。)当然,选的书要雅俗共赏,译笔必须十分流畅。那时,《蝴蝶梦》的作者莫里哀,正好有本新书出版,《拾穗》也选中了这本书,已打出了出版预告。如果我们能抢先出版,说不定就能出奇制胜。于是这群初生之犊立刻付之行动,翻译、润稿、校对,分工合作,这本叫做《丽秋表姊》的书,两个月后正式出版。印这本书的直接成本,大概要五百美金,我说服了一位富有的同事“投资”,赔了,由我分期偿还,赚了,分他一半。另有一位同学,在报社做事,深受老板器重,他答应委托报社的发行系统发行出去。他说:“三千本,各单位分分就分掉了,毫无问题!”捧着抢先出版的《丽秋表姊》时,大家乐极了,庆功──以白开水碰杯;大吃一顿──有牛肉的牛肉汤面。《拾穗》的译本书名为《蕾绮表妹》,在我们的版本出版后一个月出版,时间上失去先机;定价比我们贵,又是节译本,而我们是一字不删的全译本。好消息──《丽秋表姊》发行二星期后,就销售一空,必须再版;坏消息──按惯例,卖的钱,要半年后才收得回来,所以我们根本没有钱及时再版。事实上,半年后还是没有把账款收回来,因为发行单位说已记不起有这回事!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家做白工,我欠了同学五百美金,后来分两年才偿还完。作战A计划出师未捷,伙伴们个个认命而去,不再跟着我起哄,我们这“四个臭皮匠”,没有想出诸葛亮的良计妙策,各自回归本位,我又变成孤家寡人一个。第三节痛定思痛,从实战经验中,体会出几点珍贵的思考结论:《丽秋表姊》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畅售一空,可见台湾这个文化沙漠,十分渴望绿洲。出版事业正如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前景看好;只要做得好,即使面临强敌,也能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