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中的“可能”(2)
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发行网;更必须有足够的出版品维持这个发行网;如果有一本定期刊物作为基础,再配合丛书出版,就可以事半而功倍。“办一本杂志”的理念由此萌芽。高中时代,曾办过一本手抄本杂志《潮声》,免费出借,居然还颇受好评。也许我身体里早就潜伏着办杂志的基因,此时开始发酵。我计划中的杂志,应该是知识性的,艺术性的,文学性的,趣味性的。是一本生活的综合杂志。我相信那时候的“文化沙漠”,需要这样一本全方位的“仙人掌”。有位楼姓同事,中英文俱佳,和我理念相同,答应共襄盛举,与我共同担任编辑。我写了一份二万字的企划书,只要投资二万元,二年还本,我和楼姓编辑不支薪水,不拿稿费,各占百分之十的干股,有盈余才能分配。我拿着企划书,到处游走,毛遂自荐,终于找到了投资人,一位是肥料公司的同事,另一位是集邮商,他是大股东,他投资的条件是要在杂志上刊登集邮邮购广告,盈余归他。一般杂志都是月初出版,我们觉得提前在月底前出版,岂不是“抢得先机”?《皇冠》创刊号终于在一九五四年(民国四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出版。创刊号《皇冠》只有薄薄的一○二页,有新知报导,有图文并茂的“诗情画意”,长篇连载西部经典小说《原野奇侠》;还有余光中的新诗译作,那时候,他已是才华洋溢的青年诗人,果然成为目前的诗坛大家。台北市热闹的街头,有很多书报摊,是杂志、报纸的销售主力。我在下班后或星期天,骑了自行车一家家亲自送书。有些老板对这本不起眼的新杂志,兴趣缺缺,勉强放置在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垫底。发行第二期的时候,收回第一期退书,成绩终于揭晓,全台北实销五十六本。第二次大战时,日本有位海军大将叫“山本五十六”,虽曾称雄一时,最后溃不成军。《皇冠》创刊号,可以称之为“赔本五十六”,灾情惨重。第二、第三期的销数也毫无起色。眼看大势已去,“新四人帮”再度解体。楼姓编辑因感情创伤而皈依上帝,非但无心编务,连公务员也辞了,最后当了牧师。两位投资人慷慨的把皇冠“送”给我(当然包括债务在内),条件是每期要免费刊登集邮广告,盈余归他们。前几期一万多本退书,由他们以每本二元“切货”给旧书商,也就回收了股本。对我而言,最聪明的办法是急流勇退,但如何甘心?既然有了开始,怎么能如此草草结束。问题是如何独手撑天?我对自己说,这是最后的机会,错失了这个机会,恐怕以后再也没法翻身,所以,一定一定要撑下去,直觉告诉我,一定会熬出头。事实清清楚楚摆在前面,孤军奋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也未始不是“不可能”中的一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