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阳:善用“经济”的眼光 (2)

包月阳:善用“经济”的眼光 (2)

客观性是针对当时经济类报纸的通病提出来的。本来,客观性是做新闻的基本要求,但直到现在,中国的新闻媒体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连一些消息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直接告诉读者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我们要相信读者,客观地摆出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就《中国经济时报》来说,我们的读者是官员、理论界人士、大企业的管理层,这些人的智商不会比我们低。国际性是要体现一种国际色彩,帮助读者培养国际视野。这一条坚持得并不是很好,办刊初期比现在做得好一些。当时我们经常在一版刊登大块的国际新闻,这在别的报纸上是没有的。我觉得,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经济报纸不应该将国内和国际割裂开来,就国内谈国内,就国际谈国际,那样的信息至少是片面的。我们提倡要帮助读者培养一种国际化的视野,让他能够用全球的眼光看中国,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采访者:1994年中国的媒体市场化刚刚开始,《中国经济时报》当时的读者定位是什么样的?包月阳:当时的读者定位是,一个是官员,一个是经济理论界的,再就是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到现在也是这样,官员占一半左右,理论界占四分之一左右,企业界占四分之一左右。普通老百姓很少。采访者: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时报》这样的读者没有消费能力,你怎么看?包月阳: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的读者有待开发。我们的读者多数是管签单的,主要是为政府采购签单。在中国,政府是最大的买家呀,从工程到汽车、到办公用品,不仅是政府采购法调节范围之内的采购,而且未纳入政府采购法调节范围的广义的政府采购,我们的读者都是有决策权力的。在我们的报纸上投放广告,对许多产品尤其是大宗产品的供应商是相当有价值的。采访者:谈谈报纸的经营思路吧。包月阳:我不分管经营,到目前为止,报社经营的路子走得不是特别好。经营思路与这份报纸的定位、优势、读者群之间的关系都没搞清楚,这是一个遗憾。我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采访者:请你谈谈报纸的发行和影响力如何?包月阳:发行量增长非常快。头一年只有几千份,第二年就有几万份,以后每年百分之四十、三十、二十地增长,今年还在增长,还没有下降过。在全国性的经济类日报的发行量上早就达到了仅次于《经济日报》的规模。这份报纸对舆论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前些年,胡舒立做过研究,在国内媒体中,除了《中国日报》,就是《中国经济时报》,被国外转载引用得最多。直到现在,我们的网络转载率还是非常之高。采访者:一位经济类媒体的老总认为报纸生产的商品是读者,要强调赢利,你怎么看?包月阳:报纸当然要赚钱,否则怎么生存发展。但我认为报纸一定不是仅仅为赚钱而存在的,一定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到现在这一步,有些人感到困惑,我们要走向哪里?中国已经出现很严重的两极分化,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黑金政治”。有人认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的民主化就是富人的民主化,而没有弱势群体的民主,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发言权。如果报纸这样的社会工具也只强调赚钱,只为富人服务,只写老板的生活,没有人为弱势群体说话,中国的市场经济就会被市场势力所操纵,那样的市场经济就是吴敬琏所说的“坏的市场经济”;那样的民主只是富人的民主,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民主。目前中国的一些报纸过于强调赢利,越来越强调为富人服务,为富人鼓吹。媒体在维护市场经济规则、维护社会公正、弘扬社会正气上的义务是不能回避的,媒体不能一门心思赚钱,变成一个只追求利润的普通企业。采访者:你认为《中国经济时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包月阳:前面所提到的四项编辑方针,其中第一条(前导性)非常重要。例如,十五大前夕我们作了一系列报道,包括对吴敬琏的专访,当时他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公正加市场经济,还有对当时《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的专访,还有对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的专访,以及一些市委书记谈市场经济的专访;还刊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十五大准备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高速的,其中包括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重要思想。这些报道将十五大的东西提前透露给了社会,也可以说是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形成了很大的声音,前导性很强。具有前导意识的思想性的东西、政策性的东西,是我们报纸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还会坚持。采访者:你如何评价经济类报纸的成功与否?包月阳:要看是否拥有多而稳定的读者。没有读者就不能挣钱。但如果要在挣钱和影响力之间选择,我选择后者。在美国,《纽约时报》不是最赚钱的,但是社会影响力是最大的。采访者:经济类媒体特别多,你如何看《中国经济时报》的竞争对手?包月阳:《国际金融报》是重要的对手。采访者:不觉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是对手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上一章下一章

包月阳:善用“经济”的眼光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