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细微之处见精神 (1)

陈彤:细微之处见精神 (1)

入选理由从新浪网的第一个编辑到新浪网的第一编辑——总编辑,陈彤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历程的缩影。简历陈彤,男,199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1997年参与四通利方在线网站的初期工作,1998年正式加盟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公司,先后担任利方在线体育沙龙版版主、网站内容主编、新浪网新闻中心主管和内容总监。现任新浪全球副总裁、总编辑。获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学位和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正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班和中欧国际管理学院EMBA。传媒观点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互联网的运作是无章可寻的,我们又是互联网新闻的领跑者。在中国来说无章可寻也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权威或假行家来蒙骗你,或指手画脚。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很难说干好一件事要看多少本书,当然也要看一些书,但那些书只能作参考,而不是入门的必读。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崇尚冷静和理智,与成熟的传统媒体相比,年轻的网络媒体更需要防止滥用媒体权力,要谨防“媒体暴力”的出现,不能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而哗众取宠、人云亦云,不能成为非理性情绪的宣泄地和放大器,要更多地展示它的建设作用,而不是放任可能出现的破坏性作用。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网民的家,有人说是个社区,有人说是门户。我觉得:互联网最适合做媒体平台。或许几年之后它会慢慢演化成服务平台、娱乐平台,但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主要在扮演一个媒介平台的角色,主要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网络是平等的,有时甚至是权威的叛逆。这一点是中国社会需要的。网络出现之前,中国年轻人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现在情况好多了,网络的虚拟环境给了很多年轻人表现自我的空间,中国的首富刚刚三十出头。细微之处见精神——访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文/苗颖梁其裕采访者:现在新浪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网站,也是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网站。作为与新浪网共同成长的“老人”,现在又是资深副总裁、总编辑,你觉得新浪网在做网络新闻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陈彤:我觉得新浪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的理念和实践都是最领先的,我们起步早,而且起步时就有一个比较先进的理念,那就是网络新闻要力求客观,要随时更新,以海量取胜。我们是最早开始做新闻的互联网商业网站,1997年就有了最早的体育新闻频道,第二年就开始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更新。而很多网站都是在1999年或2000年的时候,才开辟新闻频道。从服务上说,我们的新闻力求客观,没有太多哗众取宠的地方,又给人比较亲近的感觉,贴近大众。我们新闻报道不仅数量多,而且速度比较快。很多突发事件都是新浪率先报道的,一旦突发事件爆发,你到新浪就能看到最多最全面的报道。我们在1997年确立的“快速、全面、准确、客观”的这个理念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当许多网站还在逐字逐段地对新闻进行页面编写时,我们的新闻自动发布系统就可以在一秒钟内把一篇文章传到网页上。在网络时代,技术实力和时效以及影响力这三者是紧密相关的。到目前为止,新浪在国内的网站中技术上仍是最领先的。采访者:许多传统的权威媒体,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办了自己的网站,希望能够占领网上舆论市场。可是,据我们了解,许多人在网上看新闻,首选都是新浪网。请问:你怎么看待官方网站?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陈彤:商业网站的劣势就是没有采访权和原创新闻的权利,商业网站目前只拥有新闻“登载权”。相反,官方网站有几十年历史的媒体作支持,有深厚的历史积累,有庞大的笔者队伍,还有新闻的采访权。我们在这些方面是比不了的,但是我们在体制上有优势,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网民,面对我们的受众,更了解他们的需求。而官方网站的体制决定了它们报道的重点有些不一定是网民所关心的事情。新浪能博得大家的喜爱,跟我们的平民姿态是分不开的。此外,国家不允许商业网站有原创新闻,我们自己也没有庞大的记者队伍,这样一来,我们正好将精力集中在对已有新闻的收集、整理和编排上,争取在这一层面给网民提供最好的服务。相对于官方网站,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我觉得搞新闻做媒体的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我是坚决反对“记者是无冕之王”之类说法的。对于新浪网来说,我们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而非观点的表达者,只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我们不愿意也不希望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识和观点。采访者:也就是说你想把思考和判断的权利交给网民?陈彤:可以这么说。这当中有一个新闻理念问题,就是整个编辑部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对同样的新闻有一个什么样的处理,其实都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和观念。我们尽可能地给公众提供信息,让受众去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而不是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地提供给公众信息。而有一些传统媒体是没有这个理念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上一章下一章

陈彤:细微之处见精神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