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戚丧礼――祖奶奶的去世(2)
当然,按照一些迷信的说法,在人死之后,人们总是相信这个人的魂魄还没有散,所以过去的满族人都有一个讲究“橇殃”
的习惯。
人死之后,就有“殃”
要驱逐出体外。
这个时候人们要避开“殃”
,所以只有一个“橇殃”
的人在灵堂工作,其他人都要避开,因为谁遇到了“殃”
,谁就会倒霉。
当然这只是一个迷信说法,但是在满族,人们还是沿袭着这个传统。
在祖奶奶的丧礼上,据说请了几十个喇嘛,身披法衣,手上还拿一个像宝剑样的法器,边念经边围着灵堂转圈。
具体转多少圈,或者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仪式,我不是很清楚了,但是这个仪式是不可少的。
后来等到出殡的时期一到,整个府内哭声一片,并将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一并放进棺材里面,上面盖上棉被,然后用一颗穿着红线的珍珠含入死者的口中,红线的另一头拴在衣服扣子上。
这样等孝子和亲戚朋友看过以后就开始钉棺了。
这个时候全体人都要哭,入殓仪式才算完成。
一般入殓以后,就开始了家祭和念经超度的日子。
有的地方,家人还要为丧人守孝3年以上。
这是后话。
不过漫长的丧葬仪式还远没有结束。
满族有这样一个规矩,就是第三天和七天都要再烧一次纸。
三天叫做“接三”
,而第七天叫做“头七。
所谓的“接三”
就是在死去的第三天再烧一次纸质的车和马,或者轿子等。
这时,通常长子都会作为孝子边走边哭,并击打法器,当天的亲友也会有很多过来拜祭的。
而“头七”
也基本上差不多,惟一不同的就是“头七”
所烧的不一样,基本上都是跟钱有关系的,比如烧一些纸质的金元宝等。
据我爷爷讲,祖奶奶的“接三”
和“头七”
都是在北新桥附近。
“头七”
的时候,请喇嘛来念经超度。
按照一些礼法,一般死者要在家停到“五七”
,这样才能进入坟地埋葬。
等到“五七”
刚过,就该“辞灵”
了。
这时,又在灵前摆上一桌祭席,先由祖爷爷进行祭酒,孝子和家里的女眷、亲戚等都依次进行拜祭,然后就开始收拾供桌、撤掉祭席,并且拿下棺材上覆盖的东西,由杠房的人把棺盖钉死。
接着,孝子要用一把笤帚把棺材盖扫一下。
接着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稍微抬起,孝子把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面。
这叫做“扫财欠棺”
,意思也是取其谐音“捎财起官。
大概就是升官发财的意思。
那时候人们都取一个认为吉利的名字,所以做法也有些不一样。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孝子摔盆。
出殡的时候,先用32人杠和小棺材罩,将棺材抬出府门口和胡同。
等到了大街以后,再换64人大杠和大的棺材罩。
一般来讲,棺材罩是大红缎子做的,上绣金线寸蟒;杠绳是紫色的,这是清朝有等级的人才能使用的颜色。
抬杠的人分几拨,这样可以轮流抬而不至于太累。
这些人全都穿着新做的专用衣服,一班是蓝色衣服,另外一拨则是绿色衣服,还有一拨是白色衣服。
棺前有两个人手执响尺,前后有四个人手执拨旗,会同响尺的人指挥抬杠的动作。
合起来,一共用了两百多名杠夫。
再加上各项执事,出殡那天差不多有1000人以上。
由灵堂起棺后,孝子先摔了丧盆,其他孝子贤孙们才跟着出门,而眷属们则坐着车哭送。
这时整个丧葬过程才真正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