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的起点:清末洋务学堂(1)
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启蒙。这是我国文化人不同于封建文人的基本特点之一。启蒙(enlightenment)是开创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和社会改革运动。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幼稚状态。”我国启蒙的真正起点是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文化和现代技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晚期少数新派人士办洋务、兴“西学”。将近40年间的所谓西学包含两方面,即为政治外交服务的“西文”,和为富国强兵服务的“西艺”。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洋务派先后设立20多所“西学”学堂。根据我收集的历史档案资料考证,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要传授“西文”的方言学堂,也即外国语院校(把西方语言称作“方言”,还是以“天朝”中央帝国自居)。第二类是主要传授“西艺”的实业学堂,也即技术院校,包括水陆师和武备学堂,也即军事技术和军工院校。后来也有一些新式学堂兼顾“西文”和“西艺”,但总有所侧重。设立“洋务学堂”同文馆等,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同文馆是新教育潮流的“最初的源泉”。(参见丁韪良《同文馆记》上篇,写于1907年6月19日,载《教育杂志》第27卷第4号。)这些“西文学堂”和“西艺学堂”规模都不大,生员通常仅有百名左右。例如——京师同文馆最初的英文馆学生只有10名;后来增添法文馆和俄文馆,各馆也只有10名学生,共30名;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学生共120名。上海广方言馆初办时,额定学生40名,以后陆续增加,最多时每届80名。1896年,湖北自强学堂开设英文、法文、俄文、德文四门,每门30名,学生共120名。北洋水师学堂分为三班,学生最多时为120名。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科和管轮科各60名,共计120名学生。洋务学堂所有的学生,每月都能得到“膏火银”的优待。所谓“膏火”是书院时代的名称,意为灯油费,就是每月发给几两银子,作为奖学津贴,以此鼓励“西学”。“西文学堂”即外国语院校性质的方言学堂西文学堂以传授外国语和西方文化常识为主,主要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计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转为综合性学院);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等。西文学堂是我国20世纪文理学院和现代语言文化专科教育的先驱。京师同文馆规定:洋人总教习领取高额俸银,每月1000两;汉教习每月仅给薪水银12两,合每年144银两。学生里面有七品官衔的,按照旧例每年给俸银45两,八品官衔的40两,九品官衔的32两5钱。并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每月酌给膏火银3两至15两不等。(参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7)清末(1872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40元左右。上海广方言馆,入学保送与考试相结合,开始年龄限为14岁以下,后来改为15岁以上、20岁以下。学制起初为3年,一开始学生均为免费住馆就读,并由馆方发给伙食费每日一钱(约合今人民币14元),即每月3两。广州同文馆学制3年,待遇跟上海广方言馆类似,诸生每日享受生活费银一钱,也就是每月白银3两,合今人民币420元。湖北自强学堂在起初几年里,除免费供应学生饮食、书籍、纸笔外,还发给学生每人每月膏火银5圆(1银圆为0.72两银子,当时购买力约合今人民币100元)。1897年后,张之洞仿效西方,实行按考试成绩给予鼓励的办法。虽不像西方高校那样要收取学费,但停止了膏火供应,规定“按月比较华洋文字进境分数,分别甲乙,给予奖励,以资鼓励”(引自《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见《张文襄公全集·公牍》卷28)。一方面节约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专图膏火的不学无术之辈,从而选拔一批有志于“西学”的后起之秀来学堂受教。这一新规定,可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奖学金制度”的发端。“西艺学堂”即技术和军工性质的实业学堂西艺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使用和维修西洋机械、船舶、火器的人员,其中包括军事技术院校性质的水陆师和武备学堂等。主要有:1865年创办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船政学堂,1881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0年创办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1895年创办于武汉的湖北武备学堂等。西艺学堂是我国20世纪工程学院和实业技术专科教育的先驱。福建船政学堂除了食宿免费外,学生每人每月可得白银4两(约合今人民币560元),以便赡养家属。学制5年。入学时需由各学生的父兄及本人具结担保。学习期间不得请长假或转学。每三月考试一次,由教员分别等第。获一等者赏洋银10圆(约合今人民币1000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过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给以警告,三次连考三等者,则勒令退学。反之,如三次连考一等者,则除照章奖励外,还另加赏衣料以示鼓舞。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一位杰出人才——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