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法学人20年回顾:出版人的话
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据考证,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第二个朝代-商朝(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被记为第一个朝代),人们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也就在商朝,有“殷人东渡”的传说,就是一部分商朝人乘帆船渡过太平洋移居到美洲去(一般认为帆船诞生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西汉(公元前2068年)的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外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丝绸之路”。
唐朝(公元618-907年)的玄奘从公元627年开始,用了四年多的时间,跨越2万多公里到印度取经。
唐朝的鉴真在公元753年乘坐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船只,第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他不但向日本传授中国的佛教,还带去了中国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医学等。
明朝(公元1368-1644年)的郑和在1405年至1433年,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30年,为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远航的创举比欧洲航海家早了半个多世纪。
关于中国人赴外国留学一事,人们认为容闳(1828-1912)于1850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是中国留外学者第一人。其实,在中华民族与国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悠久历史中,就有“留学”的因素。“留学”从来就具有“双向性”,即求知者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同时给对方带去和传送各种中国的文明。据说,“留学生”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盛唐时期。当时的日本政府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团属外交使节,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不能过长,因而难能深入、全面地吸取中国的渊博文化。所以,后来日本政府在派遣唐使团时,将使节人员分成二种:“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团回国后仍可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团回国时一起返回。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凡是留居国外学习或研究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
据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记载,最早派遣到法国所谓官派的是1872年:中国第一批赴法幼童,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在1789年就爆发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在1871年3月28日就曾经建立过“巴黎公社”的法兰西,中国革命的先驱李石曾、蔡元培、吴稚辉、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陈延年、邓小平、李维汉、李大钊、李富春、蔡和森、陈毅、李立三、聂荣臻、蔡畅、王若飞、向警予、李慰农、钱三强、严济慈、张竞生等随同众多的中国学生从1917年陆续地来法国留学。所以,法国在中国派遣留学人员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这一历史尚未有过系统、全面的采集、记载和出版,这无不是一件历史的缺陷。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4年中法建交这一时期,和紧随着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派往法国的留学生屈指可数。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之时,成为中国科技兴国一项重要内容的派遣留学生工作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在近百年来出现的向现代化迈进的重大历史进程中,中国留学海外这一历史性潮流和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推进作用将永留史册。收集、记载和出版这一特殊时期,即真实、准确、公证、客观地记录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留法学子的历史,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就在2002年初,我和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一等秘书并长期在中科院从事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颜永平老师一提起本书的编篡时,两人一拍就合。因为我们既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人,又是参与者。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无论在国内或在国外,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拼搏、默默奉献,一个在血管中流着中华民族血液的,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无论在世界的何方,我们心中装的总是黄河、泰山,凡是远离祖国的儿子,思念母亲的心就越切,凡是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心中那团为维护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火就更烈。那生我、养我的的故乡是巨大、错节、深扎的中国根,就是它是紧紧牵绊、扶持、支撑着我们走遍天涯海角;就是它驱走我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寂寞、心痛;就是它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力量、勇气、智慧;中国根就是我们成功的根基,也就是它把我们延续的后代永远、牢固地地附系在它的身上……。本书所记录的就是中华儿女为重振中华民族历史雄风,在人生历程的酸甜苦辣中真实的记录。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篇幅和编写本书的人员有限,1998年前留法的七千多留法学人在法兰西这块土地上所经历的无数故事,实际上每人都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但是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肩负着重要的项目和任务而无暇顾及。所以,我们的意愿是抛砖引玉,或者是率先在这个历史题材上作一个“引子”。愿今后在广大留法学子、在法国工作的外交家、官方和非官方的驻法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继续完善、充实、全面、客观地把留法学人的历史载入中华民族的留学史册之中。
出版人张剑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