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龙:灵魂与重离子的撞击(2)

詹文龙:灵魂与重离子的撞击(2)

詹文龙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褒奖。他的合作者米迪格教授和GANIL所长德特拉斯教授,先后给近代物理研究所时任所长魏宝文教授来信,赞扬詹勤奋刻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建议詹文龙延续一段时间,在GANIL研究所继续开展利用放射性束流研究奇异核的工作。然而,詹文龙有他自己的想法:尽快回国,为祖国效力。1988年11月,詹文龙带着丰硕的科研成果,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投入了祖国的怀抱。詹文龙扎根祖国大地,在探索科学奥秘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羡慕的成就。作为主要成员,詹文龙参加了由诸永泰、沈文庆负责的核反应机制研究,该科研组根据对轰击能量在46—85Mev之间轻系统耗散现象和轻粒子发射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的概念,这是我国科学家立足于国内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反应机制,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引起了国际核物理界的重视。詹文龙两次接受荷兰哥罗宁根研究所所长邀请,参加这个课题在荷兰的实验工作。作为主要参加者,詹文龙完成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NIRFL)上建造大电离室实验装置的任务,为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增加了一种新的实验设备。这台设备已经并将继续在中能重离子反应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詹文龙对先进技术十分敏感,注重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设备。他与青年科技人员一起,制成了32个单元的光叠层塑料闪烁探测器阵列,以及碘化铯、氟化钡、平行板等一系列新型探测器,为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增加了许多新的实验手段。1991年,詹文龙带领青年物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首次采用“过零时间法”,使用他们自己设计和研制的碘化铯探测器阵列,观测了中能核反应过程的时空演变,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嗣后,詹文龙又奔赴美国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李政道教授倡导开展的本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PHENIX实验合作组,成功地研制出国际上性能最好的飞行时间谱仪,并首次在国际上将该谱仪用于飞行时间谱仪系统的发光二极管快时间分辨的时间定标和检测装置。他也因此成为这个大合作研究中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国青年核物理学家。1994年,詹文龙和青年物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又以“蟾宫折桂”的勇气和毅力,采用多元符合测量方法,以多达110个参数的规模,进行了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机制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重要的实验信息。这在当时是我国核物理研究中完成的最为复杂的实验工作之一,为我国后来进行大型的核物理实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早在法国工作期间,詹文龙就考虑如何把国外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工作在国内推广。回国后,他根据一二十年内国际核物理研究的主攻方向,及时提出了在HIRFL上建造放射性束流线和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的课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的支持。经过5年的努力,于1993年底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世界第五条中能放射性束流线,成功地获得氦、锂、铍等元素的30余种放射性核素,为设计和建造具有先进技术指标的放射性束装置积累了数据,取得了宝贵的经验。1995年,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提出了建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能重离子弹核碎裂型放射性束流线的计划,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高度重视并迅速被批准立项。詹文龙和研制组科技人员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调研了世界上已投入运行的同类放射性束装置,同国外同行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博采众长,选定了最先进的技术指标,采用创新的两级反对称双消色差结构设计,以显著提高放射性束纯度和粒子鉴别能力;还采用初级靶前的强聚焦以增强对放射性束的接收能力,改变初级束入射角以得到部分极化的放射性束。詹文龙和他的同事们殚精竭虑,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劳动。他因严重医疗事故而住院卧床期间,把计算机搬到病房搞设计;病情稍有好转,又坐着轮椅亲临现场指挥安装。整个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只用了20个月的时间,建成后即投入运行,创造了罕见的高速度、高质量。胡仁宇、何泽慧、冼鼎昌、何多慧、张焕乔、何祚庥等专家们的鉴定意见认为:兰州放射性束流线整体性能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它的胜利建成并投入运行,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束物理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文/岳海奎)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留法学人20年回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国留法学人20年回顾
上一章下一章

詹文龙:灵魂与重离子的撞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