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宁宁与东梅(三)

第七节 宁宁与东梅(三)

工作了的我,“名利心”似乎特重,出国梦越做越香。1999年,我考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比起在国内参与公司创业的激情岁月,异国岁月则是甘苦参半,一言难尽。在美国两年,学业繁忙之余,我潜心钻进各式各样的文化场所:博物馆、剧院,尤其是书店,以浓厚的兴趣看待多元化的世界。坐着“灰狗”长途车去过美国东西海岸不少城市。最喜欢的是纽约那种气象万千的大都市风格,因为它和小时居住的上海,后来成长的北京在文化包容性上有相似之处。可惜,外婆已经永远等不到外孙女与她共享这些激动人心的叙述了。作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常春藤大学”之一,宾大以其全新观念和密集的学习方式使我茅塞顿开。此时,大洋彼岸妈妈寄来的新书《我的父亲**》让我顿悟:毛家三代女性都有异国学习经历。29岁出国的外婆算是“老”留学生,四岁出国的妈妈则是小留学生,那当时与外婆几乎同年的我呢?我知道:曾有多少人对外公当年没有和同学好友一道旅法勤工俭学而惋惜,又对他后来极少出国,谢绝多个国家邀请而不解。这是因为人们相信:以外公对中国国情的洞悉,加上留学出访时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当然,历史不相信“如果”。外公当年对自己的选择也做过解释——为了解中国,暂时牺牲出国。后来他把儿女送出国去的做法,是否也有补偿自己缺憾的意思?另外他学习外语的努力更是一生未辍。外婆、舅舅和妈妈的留学地点,当时条件下只能是苏联。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哥哥就已飘洋过海,到驻英大使馆担任武官助理。世纪之交,我又横跨地球到美国费城上学。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外公就是善于把握机会的大师。回首兄妹经历,可以说:作为外公的后人,我们也把握住了。在美国学习“国际政治”,让我对自己的祖国——中国有了许多新鲜的感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国,你到底是什么?发生着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是我学习课程时萦绕于心的问题。尽管有各种理论试图说明中国现象,但我始终认为:要了解中国的今天,必须了解外公那辈新中国开创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翻开我家老影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翻开我家老影集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节 宁宁与东梅(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