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教育界的大事情
1999年2月24日,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颁布。1999年3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及岗位津贴制度,津贴级别按岗位、职责和贡献确定。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1999年4月2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受聘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1999年5月8日,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师生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强烈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暴行。1999年6月15日至18日,**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24日,国家计委和教育部公布,今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原定招生规模230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1万人。秋季,实际招生总数接近270万。1999年8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99年11月2日至4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3年内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目标,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999年12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安徽两省市的29所普通高等学校在2000年试行春季招生,试行两季招生是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1999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披露,义务教育经费仍然严重不足。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同日,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首先把小学生的过重负担减下来。由此,“减负”工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纷纷出台“减负”具体举措。2000年1月19日,全国首次举行二次高考,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在北京和安徽开考。2000年7月初,中办、国办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力争到“十五”末期,全国90%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青少年宫或活动中心等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同年10月8日,由教育部牵头,30多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组建的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立。2000年7月4日,财政部、人事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从今年7月1日起,全国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统一发放同步实行。这对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师工资拖欠的老大难问题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7月高考期间,湖南省嘉禾县、广东省电白县高考舞弊案被曝光。这两起高考舞弊案社会影响恶劣,涉案人员均受到严肃查处。2000年8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和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中央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由8个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范围;简化申请助学贷款的条件;贷款经办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扩大到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宣布从2001年开始,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2000年10月31日,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合并工作座谈会上宣布,通过合并调整,中国高校8年净减324所,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全面进展,高校合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0年11月17日,教育部宣布,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220万人,比上年实际录取数增长34%,并明确提出,明年收费标准稳定在今年水平上。2000年12月6日,教育部首次向新闻媒体公布,高等学校“211工程”进展顺利,一期建设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二期建设计划启动。“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直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项目,极大地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