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治病――读赵健伟《教育病》

有病治病――读赵健伟《教育病》

许多人都在思考教育问题,即使从事的职业与教育并无干系,也难以规避。

因为我们多数都扮演着家长的角色,或迟早得扮演这个角色,教育自己的孩子义不容辞,就是想推托也做不到。

在中国当代的境况中,这无疑是项困难的工作。就算职业的教师,也不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大家都关心,都不遗余力,却未必做得好,甚至从开始就注定了做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

赵健伟的新书《教育病》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更多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宽阔的视野来考察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

他忧心忡忡,疑虑多多,很像那位古代的杞人,对于中国教育的评价,他用了“失败”两字,也许结论做得太简单、也太绝对了。但至少家庭教育,身历其境者都有体会,确是大问题,许多家庭矛盾都是由对孩子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处理方法引发的,甚至闹到分道扬镖。

赵健伟认为,以分数为导向的整个教育体系,忽视了道德建设、意志锤炼、自由灵魂的培育、民主理念的树立以及实用技术技能的学习等等必不可少的要素,严重压抑了孩子身心的成长,正造就出精神上残疾、社会交往能力薄弱、缺乏兴趣、求生无术而又自视甚高的一代。而正是这样一代人,将成为社会栋粱。

他们撑得起我们正在建设的现代化大厦吗?如果现在再不重视这个问题,结果会怎么样?当年邓公为改革做总结,说最大的失败在教育。近些年来,不能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提高,投入没有增加,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某些方面的谬误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大约十年前,赵健伟写过一本书,叫《崔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以一个摇滚歌手为视域来关照中国流行音乐的历程,其中已经透出他对教育的关注与疑虑,因为叛逆青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问题。

到了这本书里,他的谈论仍是强烈与感性的,有一种摇滚的味道和力量。他寻求原因,也试图找出结论,虽然最终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

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关注家庭教育,并深知在当下的大环境中,想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之难,一整套制度与规则像个巨大的滋场,让所有人都身不由己。

这么一种局面还要维持多久?它是必要的吗?即使必要,边界又在哪里?

如果说一个孩子一天用六个小时读书是正常的,十二个小时就有些荒诞了,而现在常常达十四五个小时。如果是成年人,这样的工作强度早违反了劳动法。

但你去重点高中看看,哪所不是这样?教育法居然没有相关规定,当然更谈不上执行了。而这样的“精英教育”,是多少家长打破脑袋也想让孩子挤进去接受的。

用赵健伟的说法,长此以往,“很可能整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让人遗憾的是,这种说法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试图用一本书来说清这么个大问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能够梳理清楚一些脉络,多少引起社会关注,让置身其间的人们认真作一下反思,也就善莫大焉。(石久)

(赵健伟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8月版定价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上一章下一章

有病治病――读赵健伟《教育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