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穿越始末
话说这叔侄两人被系统附身并穿越到水浒世界,本是个莫名其妙、哭笑不得的事情。
要说郑家出了两奇葩,就属这叔侄两人了。
叔叔出生那天,洽逢地震,地震把家院里那个清澈的鱼池震得满池白浊,也不知家翁抽的什么疯,硬说这是天降祥瑞,叔叔便因此得名“白池”,郑白池!
也应了他那名,郑白池从小便痴痴呆呆,学难成型,还长相不佳,在大家族里多是品学兼优的后生,郑白池成了个异类,成年之后便到沿海闯荡去了,只是他空有抱负,却始终碌碌,三十多岁了还是孑然一身,和家族那边吹嘘在沿海做大生意,连过年都没空回家,其实是不想惨状捅破,留一点薄面。
而到了侄子出生那天,郑家来了位贵客,说是武道开始复兴时候的成名大家,郑家历来便有尚武的风俗,世代都有打太极强身的习惯,因此这侄子便得了郑武来一名。
同样人如其名,小武来虽然聪明机灵,但交友不慎,成天和一群小混混沆瀣一气,聪明机灵不用在学习上,反倒是给郑家惹出不少祸事来,人倒是子不教父之过,这事的根由便落到郑武来他父亲头上。
郑家是个大家族,市场经济时期的个人家庭主义在市场经济过剩之后文化全名复兴,二胎开放,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家族体系的死灰复燃。
家族利益和名声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的,郑武来的行为遭到家族众人唾弃,到他成年,父母终于可以放下压力,给他安排了个好去处——到沿海投奔他那“做大生意”的表叔。
郑武来哪里知道被父母渲染得事业有成,本事通天的表叔是这毕样,在投奔表叔后,便同表叔一起沦为城市最底层人物,两三年间什么行业没接触过,却大多停留在行业最底层,廉价劳动力。
当然,表叔郑白池也并非完全一事无成,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总有些微末交情,再加上郑武来脑瓜聪明,他上学时候虽然整体成绩不好,但在中文这一科上还是小有成绩,终于在第三年末,叔侄二人抓住了个发财的机会。
近乎洗脑一样的模式,其实只是牵线搭桥,捡了个机会,叔侄二人成为云游体验用户,到盛总那边做几个月体验员,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听起来似乎很享受的体验员还能赚大钱,多令人羡慕的职业。
可实际情况却是叔侄二人要接受很多危险场景以及景区BUG测试,只是给他们买了份保险,并不能保证他们一定没事,通过叔侄二人的测试而被取消或禁止的景区项目数不胜数,郑武来也经过九死一生般的考验。
当他知道景区要找文化产业合作的时候,郑武来第一时间便联系到了尚都公司,并用自己和表叔测试员的身份来促成了这个生意,郑武来话术精明,两头赚,叔侄二人这第一桶金数目非常惊人。
怪事就发生在他们测试员合同到期的前几天,叔侄二人接受了一项溶洞测试的项目,那时候他们已经是吃穿不愁,叔侄二人成天就在想着出去怎么先挥霍一回,泡它十七八个美女,然后用这笔钱去投资,钱滚钱利滚利,到了过年的时候,就回郑家威风威风。
溶洞测试的过程中突发异象,稍后二人便被系统附身,郑武来成为了越界人,被一个叫做“主题景区”的系统附身,而郑白池则成为了越界辅助人,被一个叫做“霉运置换”的系统附身,随后两人便莫名其妙地穿越到水浒世界,被几个水寨喽啰擒获,交给了正在演练的双枪将董平一干头领。
穿越之初,郑武来的景区系统就给出了明确的提示,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和争端,宿主如果想获得力量的提升或者离开这个世界返回主世界就必须完成景区系统的任务。
景区系统的任务也就是把贼寨水泊梁山打造成一个风景区,吸引游客前来,从而创造价值。
这样的任务虽然听起来有趣,可叔侄二人初到水浒世界便被人拿枪抵在脖子上,要不是靠着郑武来的能言善辩,以及小时候曾经读过《水浒传》的经历,怕早就死透了。
唇枪舌剑周旋一阵之后,郑武来渐渐搞清楚了形式,在他的印象中,水泊梁山的贼寇,不,水泊梁山的好汉因为响应了招安,东征西战,最终在征讨方腊时悲情落幕。
于此,郑武来初步估摸,水浒世界应该正处在梁山好汉排完座次不久,还没惹那些事端,招来童贯高俅的征讨,他便有了主意,话头一拉一引,便让这些首领有了相信他的可能。
只是郑武来做过景区测试员,却没真正经营过景区。
好在景区系统有个求助方式,穿越的世界分为大世界和小世界,只要是在大世界中,就有一次中途穿回主世界求助的机会,郑武来正是利用这次机会,回到盛总的景区,把他书房内有关此类的知识给详尽地记牢了,自己也有了个初步的计划,最终按时回归。
说也凑巧,这来来去去两会,郑武来遇的都是同一人物,混江龙李俊。
这李俊看起来人高马大,红面赤须,虽然生得骇人,却不是个暴脾气,况且心智甚高,同那黑旋风赤发鬼之流并非一路货色,接触得两回,郑武来便对他有种莫名的好感。
那《水浒传》上虽多赞梁山好汉以“义”为先,可也没少描述他们那些杀人劫财的匪类行径,看得董平那暴戾脾气,郑武来很是后悔当初说出征讨方腊时候各人的真实结局,如果编个谎儿,就说他董大将军英武盖世,统领“虎军”讨得战功无数,博他个当时欢喜,总比那对银枪指着他,怒目欲杀强多了。
逢人讲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现在郑武来可算实实在在地记下了,以后见着这些凶神恶煞的头领,可计划好了几条处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