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 "疯狂"心理学…
即便有个别人甚至是大名人如赵忠祥等坚持认为这项罪名成立,但任何一个有起码判断能力的人也都绝对不可能信以为真,更不用说法院的法官绝不可能大笔一挥就受理下这桩罕见的“大案要案”了。那么,赵忠祥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资深节目主持人,一个自称“受党教育四十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为何竟然说出这种不负责任、匪夷所思、让人莫明其妙的话来?从他的一系列自卫攻击言行中,我们是否能尝试着探究一下他的独特的心理学基础?给批评者扣上“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的大帽子,在今天的现实情景之下,大约算得上是“反批评”之顶峰了,至少在“破坏世界政治新秩序”、“妨碍人类和平与发展”之类的新帽子可能出台之前应是如此。不惜用最耸人听闻的言辞,给批评者炮制一顶最大的帽子,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无疑表达了内心的最大的愤怒,也显示出了最大的心理脆弱。心理脆弱往往源于过度的自尊,而过度的自尊往往又源于过度的自卑。人或问曰:赵忠祥先生长期供职于堂堂的中央电视台,有高级职称,是家喻户晓的大名人,差不多被人认为代表了中央电视台甚至“中央”的形象和声音,第一本书200万元左右的收入使他成功地步入中国富豪行列,而且退休之后每两年写一本书必然又将带来无穷的乐趣与财富,可谓炙手可热,功成名就,他何自卑之有?其实秘密就在其中——当年为了尽快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赵忠祥等人来不及像今天的年轻同行们那样接受正规的高等专业教育,因此他尽管在从事本职工作(播音、主持节目等)时可以干得很出色,但在撰写随笔、散文、知识小品,即从事不那么本职的工作时,则难免会出现一些个瑕疵或硬伤。这原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只是玩票,而且萝卜快了不洗泥嘛。但问题的微妙之处正在这里:明明人家是非科班出身,是“自学成才”,潜意识里有自卑情结,你却偏偏要说人家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还别有用心地要出什么“点校本”,这简直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要奚落、恶心人家,人家好歹也是中央台级别的名人,对此能不敏感、脆弱、一触即发、勃然大怒吗?事态的发展常常就在一念之间。假如批评者一开始语气善意一点,方法委婉一点,那么赵忠祥兴许就不会如此敏感、脆弱,不会由自卑而自尊,由自尊而震怒,进而披挂上阵大肆自卫攻击。同理,假如赵忠祥心理坚强一点,气量宽阔一点,那么即使面对不那么善意的批评,他也不会视之为多么严重的冒犯,而只会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虚心接受。演艺界、文化界、学术界里的不少名人、名流正是这样做的,赵忠祥如果也这样做了,定会赢得人们的赞许与尊敬,甚至会在中国电视史上写下一段佳话也未可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他现在痛下决心,调整心态,端正认识,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还来得及。而一味声嘶力竭地谩骂,不断上纲上线的恐吓,不但禁止不了正常的批评,反而只会令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给世人留下更多的笑柄。毕竟今天是法治社会,谁也不必再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狂人”那样,在“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之下,也不得不警惕于“那×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了……